日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發(fā)表了題為《C 時代·新零售:新技術驅動新商業(yè)生態(tài)》的演講。
在發(fā)言中,高紅冰從“數據驅動”談到新零售的“產生”和“方法論”,最后落腳于“平臺經濟體”。他認為,新零售本質上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以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tài),并提出新零售的三個關鍵詞——以心為本、零售二重性、零售物種大爆發(fā)。
新的商業(yè)邏輯
新舊實體經濟的爭論,反映了這樣一個情況:當視角不一樣的時候,尤其是當他依然有利益空間的時候,你很難去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他也許懂,也許不懂,但當下的利益會蒙蔽了他對未來的洞察。
2016年3月,阿里巴巴的零售體交易規(guī)模突破3萬億。
沃爾瑪用了54年才達到了這個數字,是在將衛(wèi)星、IT、先進的供應鏈全部用上,用一張內部IT網去管理全球數萬個實體店的情況下實現的。
沃爾瑪現在是負增長,我們可以認為工業(yè)經濟零售業(yè)的輝煌已經走到盡頭。
而網絡零售的代表——阿里巴巴呢?
我們預計2020年會翻一番,超過6萬億,2024年大概會達到10萬億規(guī)模。順著哪條路會到、哪個因素影響它到不了?是技術、是物流、是信用、是支付、是稅收,還是政府對它的支持或監(jiān)管?如果這些都不成為障礙,那么內在的驅動力會推動這個商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達到這樣一個規(guī)模。
這個規(guī)模的背后,有它新的商業(yè)邏輯,這個商業(yè)邏輯是用工業(yè)經濟的商業(yè)邏輯理解不了的。
我們先來做一個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外貿出口大幅銳減,商品倒灌回來需要尋找零售渠道。通過淘寶,這些過剩的產能被消化,大量的庫存被銷售給中西部三線四線城市的消費者、一線二線城市的年輕人。
這時你就知道,當時淘寶針對的消費者是誰?是過去商業(yè)零售體系無法覆蓋的人群,是那些新新人類(數字化的年輕人),因為他們被數字化了。
當我們對消費者畫像的時候,你往往會發(fā)現不是你想的那些人,淘寶的交易規(guī)模中大概75%是35歲以下人群,而不是在一二線城市。
所以,一二線城市的零售商、品牌商說網絡零售對他們沖擊很大,這也許是個假問題。
如何理解商業(yè)渠道上的變化
一家實體店的輻射半徑大概是10公里以內。但是網店的覆蓋和線上的作業(yè)跟實體店完全不同。
淘寶上的一個店鋪面對的是5億消費者,面向的是全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所以它的輻射半徑跟實體店不在一個量級,因此兩個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放到實體店賣的東西與放到網店賣的東西千萬別搞成一樣。放到網店賣的東西,我們把它叫網貨,網貨是什么?網貨一定要打爆款。
一上來賣10萬件,照著這個目標去設計,你就有銷量。所以淘寶天貓不斷地在拉TOP3、TOP10,就是在拉這種輻射能力。
所以選品很重要,如何選得準?答案是必須瞄準消費者的數據,不然你一定是失敗的。
輻射半徑變了,選品變了,庫存變了。不管是賣家、買家,還是服務商、品類,你選擇的重點是起點。起點在哪?起點在消費者。
過去是進了好多貨,我使勁賣出去;而今天如果你掌握了消費者,你就可以找到更好的貨賣給他。原來是B2C邏輯變成現在的C2B。商業(yè)發(fā)生了改變,就是從賣到買,變成了從買到賣,這些事必須重新去思考。
在工業(yè)經濟的商業(yè)體系里,實際上劃分了兩個市場:一個是流通、批發(fā)和零售市場,另一個是生產制造經營市場。
但是,互聯網平臺和淘寶出來以后,是全鏈路打通生產、銷售和消費。所以零售已經不是只看銷售,要看批發(fā)、要看制造、要看設計。沒有能力從這頭看到那頭,零售沒法做。你只做渠道,沒法做。
渠道怎么看呢?要看消費者。當5億的消費者在線了,1000萬的商家自然也就上來了,10億件商品也在線了。每個消費者都有賬號的數據化,就會倒逼批發(fā)也上線,并進一步倒逼品牌上線。
所以,到了今天,差不多所有的大品牌已經全部入駐天貓。
它還會繼續(xù)往后倒逼嗎?答案是會。制造商也會直接做電商、開旗艦店,直接掛單做預定,直接把代理商擠出經銷市場。最終會實現一個所謂的C2B逆向路徑。
工業(yè)經濟是從制造端一頭干過來的,而互聯網對商業(yè)和產業(yè)的改造是逆向變革,是從用戶端開始的。
商業(yè)模式效率的革命
目前,大部分的百貨商超零售體系都是地產的增值超過了零售差價的增值。商家都很聰明,這種情形下,他就沒必要去玩商業(yè),拿地增值就夠了。
所有的業(yè)態(tài)都是按照這個邏輯在進行,他們的產品是營業(yè)面積,而不是零售的商品。
所以,在這樣的商業(yè)模式下,我們討論淘寶對他們的沖擊是不公平的。
淘寶如果上來就免店鋪費,就更沒法玩了。我們看阿里巴巴或者淘寶的商業(yè)模式,網絡平臺占交易額的比例不到3%,但是線下商業(yè)的聯營扣掉卻會達到25%~30%。所以,哪個模式的效率更高顯而易見。
現在大家說流量很貴,但這是對整個服務體系而言。很多服務商包含在當中,做IT、做裝修、做數據的,這些主體都不是阿里,而是第三方。用不用第三方取決于商家自己有沒有能力,如果沒能力,你用外包的方式做,購買的成本肯定不會低。
但它再高,整體上也不會高于物理店鋪的成本。同時,線上的供需匹配、價值鏈縮短等等,這些效率一定會從整體上表現出來。
無論是商超,還是專賣店,今天都面臨著一個重新塑造自己價值的挑戰(zhàn)和機會。
“柜臺加地產”的商業(yè)模式實際上已經走不下去了。隨著地產成本高企,零售差價已經難以覆蓋租金,大家都沒法再繼續(xù)玩這個生意了。能租得起的也有,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因為它的貨品的高價值所以可以繼續(xù)。
但大部分低價的快消品,尤其是在整個大賣場,被大面積分散流量的時候,便難以為繼,我覺得這是實體商業(yè)真正的痛點。
實體店零售不會消亡,但其技術手段、商業(yè)模式和空間地理布局將會發(fā)生重大變化。
零售端需要向價值鏈的上游——供應鏈延伸,需要通過買手、產品設計、營銷策劃、創(chuàng)意,來完善他們面向消費者的服務能力,僅僅停留在零售端這個單點上已經無法找到出路。
在新技術的驅動下,未來的商業(yè)生態(tài)會發(fā)生重大的改變,平臺經濟體將重新定義商業(yè)的未來,新零售正在成為線下實體店零售、網上純電商的共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