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法律體系、各項具體制度。這些制度還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特別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體制這些具體制度,還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之中。未來的8年時間,中國全面推進體制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十分艱巨。未來的全面改革,涉及許多重大的權力結構調整與利益結構調整,需要堅定的政治決心與周密的謀劃,系統(tǒng)深入地加以推進。
例如,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涉及黨、人大、政協(xié)、政府、法院等機構的權力關系調整,需要有更高的改革主管機構加以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涉及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結構調整,涉及壟斷國企利潤分配、中央與地方財權劃分、社會各階層利益分配等重大利益結構關系,需要對政府改革、國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進行統(tǒng)籌推進,這一重大任務,顯然是僅僅負責謀劃經濟體制改革的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所難以完成的。
現在的改革存在六大問題。
部門化。目前與改革相關的職能,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行使。在部門主導的情況下,難以形成有效的改革合力。
碎片化。改革的總體設計依然不足,缺乏改革的總體協(xié)調機制。相互銜接不夠,改革體現出一種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
內部化。改革的內部化容易使相關改革變成“內部人”改革,自己改自己,而對人民群眾需求的回應性不足。隨著公共權力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日益加劇,社會利益結構日益固化,人民群眾對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日益高漲,而我國相關方面的改革則步履艱難。
封閉化。改革規(guī)劃的制定、改革決策的做出、改革措施的出臺,都是行政機關內部主導、內部決定,外部參與較少或缺乏法定化的參與渠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改革系統(tǒng)。這種封閉改革必然導致不斷“熵增”,最后導致系統(tǒng)的失效。例如,研究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經久未能出臺,就是一個明證。
形式化。民眾對改革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反映強烈,有人認為存在著“只發(fā)展、不改革,只體檢、不治病,只發(fā)文、不落實,只花錢、不評估”的情況。一些改革措施圍繞GDP 增長來取舍,一些長遠的改革措施為短期的GDP增長讓路;對政府管理中發(fā)現與揭示出的問題,如腐敗問題、浪費問題、違法違紀問題,往往處理時手軟、問責時遲緩、公開時護短;一些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的問題如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問題,不去從根本上解決分段監(jiān)管、相互推責的問題,而是簡單地發(fā)文;一些地方政府投資只顧把錢花出去,效果如何卻乏人過問,如鋼鐵產能過剩之際鋼鐵項目依然在加快審批,地方機場虧損之際機場建設卻依然在遍地開花,等等。
低效化。例如,行政審批制度推進了好幾輪,精簡了很多行政審批項目,但企業(yè)反映行政審批依然很多、程序過多、審批遲緩;行政收費也減了好幾次,但企業(yè)依然反映稅費過重;促進民營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出臺了很多條,但民營經濟發(fā)展依然存在“玻璃門”。
顯然,我國目前的體制改革機制存在著動力機制不足、改革動力衰減的問題,不能適應新時期全面改革開放對改革系統(tǒng)性、開放性和有效性的需要。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轉變體制改革的動力機制,我國未來的發(fā)展將不可避免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