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北京史前胡同小學的一個普通的女孩,發(fā)現(xiàn)并迷上了《中國少年報》的一個專欄人物:“知心姐姐”。她悄悄地給“知心姐姐”寫了一封信,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信,于是小女孩立下志向:長大要到《中國少年報》當記者,也當知心姐姐。 歲月蹉跎,《中國少年報》一度???,這個小姑娘已經(jīng)長成了大姑娘并下了鄉(xiāng)。直到1978年11月的一個晚上,已經(jīng)30歲的她從廣播里聽到《中國少年報》復刊的消息。她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連夜給報社領導寫信,表達自己的夙愿。 奇跡終于出現(xiàn)了,正是這封信,這份對理想執(zhí)著的追求,讓她走進了《中國少年報》,并最終成為第四任“知心姐姐”。她,就是盧勤。 二十多年“知心姐姐”的經(jīng)歷,使盧勤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于是,知心姐姐從報紙上走下來,成為電臺“知心熱線”、電視“知心姐姐咨詢站”、社區(qū)“知心家庭學?!薄⑸鐣爸南牧顮I”等系列“品牌產(chǎn)品”。為了能使更多的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盧勤對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入探索,并陸續(xù)出版了《寫給年輕媽媽》、《寫給世紀父母》、《告訴孩子,你真棒!》〉等家庭教育系列叢書。山東電視臺《天下父母》欄目組籌劃《教你怎樣做父母》系列特別節(jié)目,她是首批被邀請的專家之一。 國旗班專門為她表演升旗儀式隊列 盧勤是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來到錄制現(xiàn)場的。第二天就要錄制了,我們打電話約請對她進行簡單的采訪與溝通,但她說實在太忙,并且已經(jīng)答應要去為武警天安門支隊講課,出發(fā)在即。于是,我們征得她的同意,也隨同她走進了公安部的大院,不但聆聽了她精彩的演講,更見證了她在青年戰(zhàn)士中受到的熱烈歡迎和高規(guī)格接待。演講結束后,盧勤來應邀來到位于天安門與午門之間的國旗班駐地,國旗班的官兵們特地為她進行了升旗儀式隊列表演,并請她參觀了國旗班榮譽室。國旗班的官兵都以能與知心姐姐合影為光榮。當天晚上,她謝絕了武警天安門支隊的宴請,連晚飯也顧不得吃就匆匆趕到朝陽區(qū)的一個大賓館,為央視四頻道制作節(jié)目直到22時多,回家,她還要為出版社趕稿子。僅僅休息了幾個小時就來到錄制現(xiàn)場的她,一點兒也看不出疲倦,依然是那樣精神,思路敏銳,妙語連珠,帶著她迷人的微笑。 5歲時,“盧桂華”變成了盧勤 來到《天下父母》,父母親情是最重要的話題。 盧勤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母親。她說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母親一個人在北京帶著六個孩子,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母親非常寬容,她希望孩子們快樂地成長,總是給兒女們支持和喝彩。 盧家有一個不成規(guī)矩的規(guī)矩,誰回家最晚,就給誰留出最好的飯菜。那個因為工作忙、事情多、或者有什么意外不能按時回家的人,一到家總是感到特別的溫馨。這種特殊的關愛在盧家代代相傳。 盧家還特別民主,盧勤原來的名字叫盧桂華,她5歲那年要入幼兒園了,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太俗,就要求改名。媽媽居然同意了,并召開家庭會議。會上,她提出就叫盧勤,而且堅決不用“琴”和“芹”。媽媽說:“盧勤,挺好聽,行呀!”事情就這么定了。 “我特有成就感!”回憶起幼兒園門外貼出的新生名單中有“盧勤”這兩個字時,今天的盧勤仍然是一臉的自豪。 “我就想他”——老父絕筆感動天地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guī)律,親人離去是永遠的痛。盧勤母親去世時是凌晨,因為兒子離得太遠,盧勤就沒有通知兒子。這使得兒子非常不滿,因為他對姥姥有極深的感情。言及此,盧勤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姥姥的去世使盧勤的兒子對于親情有了感悟的飛躍,他表示一定要好好地孝敬媽媽。這又使盧勤特別欣慰。 說到父親的去世,盧勤說父親的最大遺憾就是大兒子不在身邊。彌留之際,老父親說:你大哥的飛機怎么還沒來呀?盧勤伏在父親耳邊說:大哥在美國,太遠,去年剛剛回來過,今年就不回來了。老父親沉默片刻,要過紙和筆,顫抖著寫下了“我就想他”四個字,無語而逝。 過后,盧勤的大哥見到這四個字,頓時淚流滿面! “我感覺上當受騙了!” 盧勤是老五。小妹出世時她已經(jīng)很懂事了。 “媽媽已經(jīng)有這么多孩子了,生個小妹妹還這么高興,看來生孩子一定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看到媽媽從醫(yī)院把小妹抱回家,她開始這么想。 “我感覺上當受騙了!”這個觀念一直到她30歲走進產(chǎn)房時才被顛覆。當她看到所有臨產(chǎn)的孕婦都在痛苦地嚎叫,正吃驚不已呢,自己的疼痛也開始了。那種難以忍受的痛折磨了我整整一夜?!睆拇?,她才真正理解了孩子的生日是父憂母難日的真正含義。 “男孩子就是得出去發(fā)展,呆在家里永遠也長不大?!?/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