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09年的中國樓市回想與解讀
涂山青
又到歲尾年初,又是一年盤點和展望時。大抵每到一年的這個時候,媒體、專家、業(yè)內人士總要忙乎著盤點今年,展望來年。中國房地產業(yè),在分享了2009年意料之外的瘋狂盛宴過后,是該冷靜下來盤算盤算2010年的日子了。展望,我不敢講,因為我實在不敢給“盛宴”興頭未過的中國房地產業(yè)界描繪什么來年宏偉藍圖。在此,我只想站在一個房地產策劃人、業(yè)界培訓者的角度,對身處其中并且同悲同喜的2009年的房地產市場,自顧妄發(fā)幾點回想與解讀。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吧。
一、關于2009年樓市的回想剛剛過去的2009年,在全球經濟還沒有明顯復蘇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樓市再享狂歡盛宴。樓市的表現直讓專家直呼“看不懂”。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看不懂”的市場呢?在全球性的金融風暴襲擊下,中國樓市這種“一騎絕塵”式的價格領跑,個人認為,不太符合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趨勢。我們且看:在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面前,一年前的2009年初,專家和業(yè)界曾對09年的樓市作過很多分析、判斷和預測,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九個方面,但如今看來,這些判斷基本上是全部失準:
判斷1:市場依然低迷
判斷2:房價繼續(xù)下跌
判斷3:政府不扶不壓
判斷4:房企裁員風行
判斷5:項目轉讓加劇
判斷6:行業(yè)整合加快
判斷7:觀望氣氛依舊
判斷8:需求回歸理性
判斷9:樓市投機絕跡
關于判斷1──市場依然低迷:顯然,市場和專家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09年初專家和行家們關于“市場將依然低迷”的話音未落,2月份起,少數城市樓市就開始出現回暖跡象,回暖在三、四月份成為全國樓市普遍現象。新房成交上升,樓市價格趨穩(wěn),二手房市場也隨之被捂熱。只是各種促銷手段仍是花樣層出,讓人眼花繚亂。
關于判斷2──房價繼續(xù)下跌:房價一直就是輿論的焦點。中國樓市在2007年末的金融風暴來襲之前,達到歷史高位,創(chuàng)下諸多記錄。但在2007年11月到2009年2月的樓市“寒冬期”,全國房價普遍下滑20%,少數城市下滑40%。按照有些人的觀點,此輪的樓市“寒冬期”并沒有有效地擠出房地產“泡沫”。也就是說,價格降得還不夠??v觀整個2009年,在2月份以后,樓市的主流是促銷(少數在變相降價),而不是降價。到5月份,價格則開始回升。因此,市場對第2個判斷的回答顯然是“NO”。
關于判斷3──政府不扶不壓:在2009年12月前的11個月里,這個判斷基本上是準的。在9個大的預測中,也只有這一個還算準。大家知道,金融風暴來襲之后,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給樓市“松綁”和“救市”的政策牌,基本上是在2007年末到2008年10月間集中出手。到了2009年1、2月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則紛紛表態(tài),“政策牌”已出完。所以09年的1至11月里,差不多可以說政府對樓市是不扶不壓。
關于判斷4──房企裁員風行:關于房企裁員,金融風暴襲來之時曾一度風聲很緊。08年里,一些實力稍弱的房企眼看熬冬艱難,裁員問題確實讓業(yè)內人士一度風聲鶴唳。但是,隨著09年市場的快速回暖,使得“房企裁員風行”的判斷成為白日夢囈。
似乎不需要我這么逐一剖析。那么,我對后面幾個判斷直接給出結論吧:
關于判斷5──“項目轉讓加劇”:基本上錯誤。
關于判斷6──“行業(yè)整合加快”:由于樓市出乎意外的提前“回暖”,行業(yè)整合的內在動力被壓抑,2009年行業(yè)整合并未見明顯勢頭,遠沒有成為行業(yè)趨勢。所以判斷6基本上錯誤。
關于判斷7──“觀望氣氛依舊”:這個判斷基本上可以說是大錯特錯了。
關于判斷8──“需求回歸理性”。這一個判斷可能更是要讓房地產預言家們無地自容。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物化的人的話,那他在一邊享受著2009年房地產 “繁榮昌盛”的市場大餐時,可能會側過臉來對專家們笑曰:“啥叫理性?你們真是天真得可愛……?!敝劣谥袊康禺a何時及如何能回歸理性的問題,筆者將在另一篇文章專門探討。
關于判斷9──“樓市投機絕跡”。這個判斷,則真要讓行業(yè)預言家們封筆謝幕,遁形荒野了。面對09年樓市后半程市場投資性和投機購房近乎瘋狂的表現,“專家們”以后還如何敢對中國房地產加以預測?可能只能在私下搖頭無語了……
二、2009年中國樓市解讀
相信業(yè)內和社會上,一定有不少人面對2009年中國樓市的表現,發(fā)出了“為什么”的疑惑。筆者在09年下半年以來的各種房地產咨詢、培訓場合,或者是一些高端行業(yè)論壇上,就經常地被人們問到這個“為什么”。在此,筆者作出“3+7”的解讀,以飱讀者。
所謂“3+7”,是分別從政策面(三大因素)和需求面(七個因素)兩個方面作的因素探析:首先,就政策面看,主要有三大因素起到了根本性的影響作用:
一是國家政策。在08年以來要求“松綁”、“救市”的一遍呼聲中,中央政府出于“保穩(wěn)定、保增長”的需要,出臺政策托市。例如,財政部出臺包括降低房貸首付比例至兩成、減收契約稅、免收交易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降低貸款和公積金利率,允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鼓勵住房消費的收費減免政策等7項救市措施;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改善性住房的第二套房貸款限制,并減輕住房轉讓環(huán)節(jié)營業(yè)稅負,以進一步鼓勵普通商品住房消費(4天后,“國十三條”作為細化政策出爐);2009年1月4日,媒體轉發(fā)新華社報道,稱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對存量房貸7折優(yōu)惠利率措施,等等。
二是地方政府各地自行出臺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救市”政策。除了各種減免、優(yōu)惠、辦戶口(很多城市出臺了買房辦理城市藍印戶口的政策)之類外,有些地方的政策甚至是搞笑和雷人了。例如,將開發(fā)商的商業(yè)行為變成政府公務人員的任務──給公務員和地方干部分配賣房任務,“招聘制教師買房可轉正式編制”,“發(fā)放購房補貼”,“買房者子女中考加分”,等等。在這樣的政策環(huán)境下,有一些地方政府為“托市”的如此創(chuàng)造性作為,房地產市場這匹脫韁的“野馬”若不再一次奮蹄狂奔,豈不有負苦心?正如社會輿論普遍評論的,地方政府是房地產市場背后的最大推手。
三是銀行。房地產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市場。銀行是房地產行業(yè)生存的活水源泉。沒有了銀行對金融政策執(zhí)行上的“松綁”,和在放貸操作上的暗助,房地產企業(yè)立馬成為沙漠中的水仙花。
其次,我們再從需求面來看:任何一個市場的繁榮與否,外部因素是因,內在的需求驅動才是果。對2009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面上的整體表現,我把它概括為“市場仍不成熟,消費不夠理性”。
具體地,表現為以下七個方面:
(1)家的觀念。中國人“有房才有家”的觀念根深蒂固。在“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家才像個家”的觀念驅使下,多少人無視家庭經濟條件狀況而買房,造就了無數的房奴。
(2)人口基數。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相應地,家庭基數也就龐大。正可謂“張三不買李四會買”。開發(fā)商普遍的觀點就是:只要有房子,總是能賣出去的。
(3)城市化水平。近些年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數以億計的農民在城市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中轉身成為“城里人”。專家估計,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有1000萬人轉化為城市人口。這些人中,一部分是在城市發(fā)展中因土地被征而轉為城市戶口,更多的是大批進城“淘金”的農村能人由于賺了錢而進城安家置業(yè)。他們購房的需求比較強烈,購買力相對也比較強。城市化的發(fā)展,在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里,將成為房地產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和城鎮(zhèn)房地產市場的一支生力軍。
(4)生活期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使得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值上升很高。住房無疑又是滿足新生活期望的重點。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初步滿足后,享受型的高層次的需求將成為主流。我們很難想象,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筒子樓、“鴿子籠”、“團結戶”,能滿足現代人的居家需求。因此,改善性住房需要仍將是此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房地產市場的主體。也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努力目標。
(5)剛性需求釋放?;谇笆?,2007年11月以來,經濟危機下被壓抑的住房剛性需求得到釋放,成為09房地產市場從回暖到再次狂熱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目前,我國社會再一次進入人口婚育的小高峰。據調查,在年輕人“結婚買房”的觀念推動下,“父母掏錢付首付,小兩口攢錢供房”成為市場需求的主型態(tài)。那些等著買房結婚的年輕人,從金融風暴來臨時的等待、觀望,到婚期的不可再延,逼著他們不得不出手購房。
(6)投資和投機。據觀察,大約在09年的六、七月份,在樓市呈現明顯回暖的市場刺激下,居民閑錢、社會游資、境內外熱錢開始回流樓市,助推了房價。
(7)政策性恐慌。大約在09年10月份以后,擔心2010年購房優(yōu)惠政策取消這種政策性的恐慌,加劇了樓市的瘋狂。其實,二手房營業(yè)稅免征期限“2改5”優(yōu)惠政策將于2009年年底結束,是早在2008年10月22日財政部出臺政策中即已明確的。但是,當初政策出臺時,人們關注的重心是如何享用政策優(yōu)惠,對政策優(yōu)惠的有效期則未加留心。2009年10月份開始,業(yè)界有意識地不斷放出“優(yōu)惠政策年底到期”的信號,制造政策恐慌,引發(fā)二手房突擊交易、突擊過戶,給09年房地產高燒添上最后一根柴。
以上“3+7”的09年中國樓市解讀,不知是否可以回答業(yè)內外朋友們的一種普遍疑問。
【作者資訊】涂山青,房地產資深策劃人/培訓專家。全球500強華人講師,中國總裁培訓網金牌講師,全國高企委職業(yè)教育專業(yè)委員會(NCZY)首批特聘專家。中國房地產培訓協(xié)會、中國房地產培訓網、中國房地產人才網、中國總裁培訓網、中國管理培訓網、中國培訓網、中國營銷咨詢網、廣東培訓網、培訓在線等數十家家機構高級顧問∕培訓專家。轉載務請注明作者及出處。文章僅一家之言,歡迎交流。QQ:164227229;BLOG:https://tusq647.chinaceot.com;E-mail:tusq@mail.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