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疑惑外,反對全球化的聲音也似乎越來越大。但大家究竟在反對什么?反對不公平就業(yè)嗎?反對產業(yè)競爭白熱化嗎?還是反對利益格局重分?反對得有道理嗎?
我們先從全球化最開始的那一兩百年,挑兩個“蝴蝶效應”的故事說起。
1882年,愛迪生啟動了美國第一座發(fā)電廠,工廠開始24小時運作,餐廳、舞廳通宵營業(yè),從此黑夜亮如白日,甚至因為路上有光而降低了犯罪率。
但他不知道,為了提煉用來制作電線的紅色金屬——銅,原本世世代代在陽光燦爛的農田上勞作的墨西哥人,墮入了暗不見天日的38度的銅礦井里揮汗如雨。
電讓機器得以運轉,同時創(chuàng)造出龐大的銅需求。在紐約省下的人力,又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消耗了。
紐約街燈下牽手散步的高貴男女和那些黑暗中開采的墨西哥曠工毫無共通之處,而電力和銅,將他們聯(lián)系到了一起。
差不多同一時期,麥科米克將他發(fā)明的收割機引進到芝加哥,并進一步改良了機器,又增添了割捆機。
美國中西部以機器大量收割小麥以后,稻米的價格就與小麥的價格息息相關了。只要亞洲的稻米欠收,小麥價格便上漲,相反地,如果小麥豐收,稻米價格就受擠壓。
一輩子活動范圍不出50公里的湖南鄉(xiāng)間農民的生計,與坐在大型牽引機上的美國農民彼此相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靂。
全球化其實帶來了一種螺旋守恒——有人付出就會有人得到、有被節(jié)省就有被消耗,這是守恒;但整個世界又在上升,新能源推動生產、技術決定生產力,雖然進步迂回曲折,但在絕對高度上,還是蒸蒸日上,這是螺旋。 除去剛提到的,不被當時人和當事人所意識到的利益突變,現(xiàn)在,擺在桌面上的利益突變比比皆是,匯率上下?lián)u擺、貿易逆順失衡、大國圈地、發(fā)展中國家崛起……這個過程中也確實產生了可以被感知的巨大的不適感。這些不適感主要來自于——
文化的消解
意大利人固執(zhí)驕傲地愛著呆梨自己的咖啡,而披薩是地中海人民最引以為豪的食物。美國“中央廚房”的快餐文化將這些美食文化的傳統(tǒng)性和多樣性摧毀。星巴克聚焦于綜合體驗多過咖啡本身;必勝客將披薩限制到大約20種,再也不用窯爐烤披薩。
巴黎、紐約、米蘭、倫敦時裝周,并稱世界四大時裝周,每年每地兩次。那些著名的設計師和品牌用這小段時間展示了自己的理念,并決定了未來一年里,全世界的女孩穿什么款式的鞋子、穿多長的裙子、用什么顏色的口紅和眼影。幾天后這些展品就出現(xiàn)在了東京、上海、悉尼、布宜諾斯艾利斯,甚至在幾小時內就會在淘寶上出現(xiàn)“時裝周同款”。很少再關注自己的民族喜歡穿什么。
許多語言不見了、許多食物不見了、許多生活習俗不見了,許多種族性和特殊性都不見了。 產業(yè)的吞噬 在全球化之前,每個地區(qū)的產業(yè)經濟的配套都是以國家為邊界的。我們要社交、要狂歡,于是有人釀酒;我們要遠行,于是有人造車;我們會冷,于是有了衣服和被子?! 〉侨蚧院螅?1%的葡萄酒是意法西三國生產的,55%的汽車是中美日生產的,50%的紡織品是中國生產的。
因為那些跨國公司擁有龐大的資本和渠道滲透能力,它們能夠研發(fā)出全球最好的技術,形成最大的規(guī)模,降到最低的價格,然后傾銷到全世界?! ∫苍S你會說,至少它給發(fā)展中國家?guī)砹烁嗑蜆I(yè)機會。
也不一定,比如——
發(fā)達A國的汽車行業(yè)在發(fā)展中C國生產的成本很低,導致利潤很高,競爭力也提高了,它必然會排擠C國本土的汽車行業(yè)。所以雖然A國為C國提供了一個工作崗位,但是由于這個工作崗位的效率高,會擠掉C國另外3-4個工作崗位。
文明的沖突
我們最常看到發(fā)生新聞的地方,一定不是最富的地方,也不是最窮的地方,而是最敏感的地方——不是美國,也不是索馬里,而是伊朗、敘利亞、以色列。文明區(qū)最豐富的地方更容易引起最大的沖突。 冷戰(zhàn)之后,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文明,在當時正引領全球化浪潮,并輸出商品、技術、審美,甚至價值觀。這種強制的霸權也容易導致文明的沖突。
1999年WTO西雅圖會議期間,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四萬人反全球化示威,人們擔心全球化會加劇強權和貧富差距。
兩年后,本·拉登的兩架飛機穿過了世貿大廈的雙子塔。
全球化盛極而衰,至今沒有重振旗鼓。
為什么全球每年1200多起反傾銷案件中
就有1000起針對中國?
我們沖垮了別人的
服裝業(yè)、鞋格業(yè)、家電業(yè)
又有哪些意識中或意識外的
國內行業(yè)被沖垮?
新金融主義和移民
是不是大家反對全球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