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是一種智慧 健康是一種選擇
——我的健康我作主
(內養(yǎng)軒主:清源子 寄語)
“我最大的悲哀就是這輩子只關注了疾病,而不是健康?!蓖蹙幣R終前說。
38歲的王均瑤留下了38億的資產,離開了人世……
生命只有一次,王均瑤遺憾地走了。那我們是如何對待生命呢?
在人生中,什么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金錢、家庭、朋友、事業(yè)、享受、健康……我們深思過這些問題嗎?
對于人生,我們是人云亦云呢?還是有自己的行事準則和選擇標準?
那么我們的行事準則是什么?我們選擇的標準又是什么呢?
的確,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而有錢也不是萬能的。金錢,事業(yè)、家庭、健康等都很重要。然而健康是1,其他都是0,1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成功人生和品質生活的支柱!
可遺憾的是,太多的人沒關注健康,而關注健康的絕大多數人又像王均瑤一樣,關注的卻是疾病!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是指沒有疾病。許多人認為只要我可以吃、喝、不生病、不看醫(yī)生就是健康。其實這是健康的一部分,健康除了指身體沒有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一個人的健康狀態(tài)如何,與他的生活態(tài)度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說,健康是一種觀念。
拿破侖 · 希爾講:“觀念決定你的一切”,只有有了健康的觀念,你才會珍惜健康,去追求健康,為健康付諸行動,最后你才能獲得健康。然而,雖然你有健康的觀念,但你的健康觀念錯了,健康方法選擇不當,雖然你潛心追尋健康,卻反而可能會遠離健康。
健康不僅僅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人生選擇。
有人講:未病就知道保健養(yǎng)生,是有智慧的人;病了才重視保健養(yǎng)生,是明白人;有病了還不注意保健養(yǎng)生,是糊涂人。
那么這三種人對于健康,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選擇呢?
關鍵就在于觀念。其實三種人之間的差別主要在于觀念。而觀念差別導致選擇的不同。做有智慧的人,還是明白人或是糊涂人,就在于一念之間的選擇。
如果我們自己的身體不是免費從父母親那里得來,而是花了200萬元買來的一輛寶馬車,我們又會如何保養(yǎng)自己呢?
我們是不是會每5000公里就到4S店去保養(yǎng)一次?
其實人是何等尊貴,我們的健康價值又何止200萬元的寶馬車能比。
健康,首先是一種責任。如果我們不健康,我們的妻子或丈夫、父母親和孩子及朋友等是多么的擔憂,這會很大影響她們的情緒和時間及金錢。
健康,其次是一種資本。只有健康,我們才能夠辛勤打拼事業(yè)、干好工作;尤其是現代社會競爭白日化,很多時候都得加班加點,心力交瘁地干活。
健康,也是一種財富。人生有了健康,比什么都好;沒有健康,最多的錢,生活也很痛苦!
健康,還是一種投資。人在40歲前,往往是用身體去換錢;而40歲后則未必能用錢把身體買回來。在預防上投入1元錢,將可節(jié)約(產出)10到100元的治療費用。
因此,健康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值得我們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去獲得的。
然而,到底怎么樣才能健康呢?健康靠什么呢?疾病如何治療呢?
無數的事實證明,醫(yī)生無法解決健康問題,健康只能依靠我們自己!人體疾病的治療靠的不是醫(yī)生,而是自己。正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個人的健康60%取決于自己,醫(yī)療因素僅占8%。因為人為萬物之靈,身體固有的潛能非常強大,具有自我檢查、調節(jié)、修復、重建等一系列自我療能。人和醫(yī)生所要做的是就是營造適當的條件,確保人體自我療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當然,我們自己得了解人體生命是如何活動的?是什么維系著我們的健康?怎么樣才能夠為人體營造適當的條件,確保自我療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呢?
改變人生從觀念轉變開始,想要健康就試著去了解自己(人體生命活動規(guī)律)吧!
把握人體生命活動規(guī)律,我的健康我作主!
選擇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未病就保健養(yǎng)生,那么您就離健康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