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三個層次
答問“為什么當我尊重他們(孩子)時,他們反而不知好歹?”
在我們每周四網絡家長課中,有家長問了下面的問題:
“唐老師,我有和劉墉先生一樣的疑惑,劉先生在給學生上課時,每一次他不得不對學生改采嚴厲態(tài)度的時候,他都會想:為什么當我尊重他們時,他們反而不知好歹?請您幫我和劉墉先生解惑。”
{當我做了解答后,這位家長說希望我能把這個解答發(fā)表出來。我說劉墉先生是不是這么說過我不知道,所以不方便回答。這位媽媽告訴我,在劉墉先生的《超越自己》一書里就這么寫的。而且劉墉先生也是非常喜歡學習的。既然這樣我就來把這個回答整理發(fā)表出來。如果我下面說錯了,請指正。}
記得一次家長課后,有一位身為教師的媽媽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唐老師,我已經像您說的做到平等了,但是孩子還上臉怎么辦?
我當時反問這位家長:什么叫“上臉”?孩子應該“下臉”才對嗎?
現在我同樣也要反問:什么叫“不知好歹”?這句話是在疑問還是在鄙視和譴責?
問出這句話的人擁有的是一顆什么樣的心?這是一顆與孩子平等的心嗎?這是顆尊重孩子的心嗎?
我把這句話背后的心思翻譯出來大家就明白了:我已經忍你半天了,我這么“尊重”你,我這么“平等”,我這么“忍氣吞聲”俯身遷就你,你居然不感激涕零、感恩戴德?我終于忍無可忍,不得不吐露自己早已壓抑著的心聲:你別這么上臉!你別這么不識好歹!
顯然,這不是平等的心。一顆平等的心是:我尊重人家是應該的,人家不尊重我,人家有些做法做得不合我的心意,那是他的事情,有問題可以解決問題,但我要尊重他,并幫助他去解決問題。
“為什么當我尊重他們時,他們反而不知好歹”,以及“唐老師,我已經像您說的做到平等了,但是孩子還上臉怎么辦?”說這話的人從骨子里有一種對孩子的蔑視,他內心深處不在尊重孩子,他只是在忍耐,在裝作尊重。只是有時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自以為自己在尊重孩子,所以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我們想一想,“你別上臉!”,“你別不知好歹!”,這樣的話都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都是對什么樣的人說?說話的對象聽到這樣的話,他們的心會受到怎樣的侮辱???他們會覺得我們在尊重他們,跟他們平等嗎?我們如果平等,如果尊重的話,能說得出這樣的話來嗎?
這不是真正的尊重,只是在忍耐。就是:你不是東西,我很煩你,但是我要表現得像個紳士,我要忍著,等我忍不住了,我就爆發(fā)了。
人的尊重有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尊重是一種我行我素,不考慮別人,忽視他人。這類人在世上被稱為“粗人”,沒有知識的、有知識的人都可能是這類人;
第二個層次,尊重是衣冠紳士的修養(yǎng),他們自己在區(qū)別什么高雅和低俗,認為怎么做是高雅的,自己就裝作那么做,但他心里并不真的喜歡這么做,這樣做的時候會造成內心和外表做法的分裂,所以他們盡管知道忍耐,但早晚會忍不住爆發(fā)出來。他們只是在努力那么做,只是假裝,這就是衣冠紳士,他們心里并非真的能夠包容和尊重,他們的優(yōu)雅和尊重都是假的,他們越是優(yōu)雅越是尊重,越是會給人壓力,而不是愉快和輕松。社會上多的是這類優(yōu)秀人物,很多有知識的人都是,甚至很多所謂的“大師”都是這類人;
第三個層次,尊重是一種本然的存在,是一種接納。存在就是一個人本身成為這樣,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心里就覺得要尊重別人,會自然真正地這么做,沒有任何虛假,按孔子說的就是“從心所欲”而現尊重。對于尊重來說,就是從心所欲自然達成尊重。這時候的尊重不是造作出來的,這類人自然會存在對所有人一致的尊重,他不會認為自己有權力可以朝什么人發(fā)火說一些“別上臉”“別不知好歹”之類的話。他們會接納并幫助改變世界上的一切,接納的時候會認為對方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都是正常的表現,我沒有資格生氣,沒有資格說三道四,孩子管不住自己是正常的,這時候,一顆接納的心會由衷產生一種慈愛:這些小東西,他們在追求快樂,卻不知道怎么能追求到快樂,我要幫助他們,得到真正的快樂而不是其他人的懲罰!所以說,接納才是真正的尊重。這類人在社會上非常少。
我們看到知識和一個人的真正的修養(yǎng)水平是關系不大的,并非有知識的人就更加懂得尊重。往往有些知識分子的骨子里明顯地存在著不平等。他們不懂得尊重,只會裝,這就是一般人說的修養(yǎng),這種修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對人真正的尊重是來自心里,來自一個人的存在,而絕對不是嘴上怎么尊重,不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尊重,不是我忍耐著你,而是我覺得我真的接納你。接納是最好的尊重。
平等思維認為:尊重是讓溝通的對象感受到尊重。
只要我們的內心存在著不接納,對方就一定能從心里感受到我們這顆心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