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一年級》:堅決反對一年級寄宿,寄宿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感謝湖南衛(wèi)視推出令人耳目一新而又牽腸掛肚的節(jié)目《一年級》,發(fā)現湖南衛(wèi)視總是能找到“綜藝”與“教育”的平衡點,制作出一系列既有欣賞性又有教育意義的節(jié)目。原來的《變形計》、《爸爸去哪兒》是如此,而《一年級》也是如此。通過《一年級》這個逼真的窗口,我們可以充分觀察驚心動魄的兒童生活,而這有可能成為電視節(jié)目的一個經典。
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重要的不是學會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學會適應學校生活,完成從幼兒園的“以玩為主”到小學的“以學為主”的轉變,值得肯定的是,節(jié)目中的孩子在學校正是以此主題而展開小學生活的。
我仔細觀看了前三期節(jié)目,感受到了新時代孩子的強大的生命力,那些張揚的個性,這是與以往年代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我感受到每個孩子的可愛,也發(fā)現了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現在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而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孩子我都用可愛的昵稱代替。
一、小學生不適合寄宿生活
因為這個節(jié)目是在一個寄宿小學拍的,所以我更要旗幟鮮明地提出這個觀點,當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要抵制寄宿學校,而是說在父母有能力照顧孩子的情況下,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無疑是不明智的決定。
很多父母可能覺得把孩子送去寄宿學校既可以培養(yǎng)他的獨立性,又能讓父母忙于事業(yè),何樂而不為?但孩子獨立生活的前提是要建立在與父母擁有良好安全依戀關系的基礎上,小學生每天都需要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因為這能讓他擁有安全感。就像“昊坨”在節(jié)目中與媽媽分別前說的話:“沒有你,我該怎么活?”在孩子看來與父母長時間分離的恐懼與生死離別是一樣的。
孩子對這種分離焦慮的恐懼,在第二期節(jié)目的回家返校后更為明顯,連獨立性很強的“小蘋果”都用哭泣和掙扎反抗這種分離,而“昊坨”更是要用四百個手榴彈把學校炸掉。因為他們發(fā)現這與幼兒園一天不見父母的短暫分離不同,五天時間不見父母是件讓他們感到很沒安全感的事情。
孩子要寄宿生活最起碼要到初中,這個時候孩子基本已經完成了與父母的依戀關系的建立,對父母的外在依戀減少,具備了與父母分離的心理條件。
二、 缺乏安全感和價值感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節(jié)目播出到第三集,“小馬哥”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孩子。在我看來,“小馬哥”是孩子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認同的孩子,但是為什么最終卻成為了一個制造問題最多,同學最不喜歡,也最讓老師頭疼的孩子呢?這根本的原因或許就在于他內心的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內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而“小馬哥”在節(jié)目中無疑是攻擊性較強的孩子,他的攻擊性體現在語言和肢體兩個方面。他在第一集就罵同學是“傻瓜”、“哭臉巴”、“一群笨蛋”,甚至在醫(yī)務室大罵老師是“丑八怪”;在肢體上他經常與同學爭奪東西,打斗;在第三集里,他還用搟面仗把“昊坨”的頭上打出了個血包。表面上看他蠻橫霸道,盛氣凌人,實際上他的內心卻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第二期節(jié)目,上語文課時,“小馬哥”頭上套個塑料袋子,而他的理由是害怕同學偷襲他。當“小馬哥”總是帶著這種警惕的目光與周圍同學相處時,就容易認為別人是不友好的,要傷害他的,他需要通過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消除自己的潛在危險,這其實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小馬哥”內心缺乏“價值感”同樣是導致他成長問題的心理原因,他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很明顯,比如第一集找寶藏時,他把自己弄丟了,就一直在說:“我已經輸掉了,別人都找了很多樣了?!痹诘谌斝±蠋煏r,他忐忑不安地說:“反正也沒人與我同隊……”“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樣……”這都是不自信,覺得自己無價值,不夠好的表現。這種無價值感也促使他產生了爭強好勝,事事都要贏的心態(tài),因為他需要用各種成功來填充內心無價值感的空洞,所以他才畏懼失敗,計較得失。
“小馬哥”為什么出現這樣問題呢?除了他先天氣質特點的因素外,我們更要關注他的家庭教育問題。在節(jié)目中“小馬哥”的媽媽講過在兒子剛出生一年多的時間內換了6個保姆,這其實是一件嚴重傷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為安全感需要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和依戀對象,而保姆像走馬燈式地換來換去,孩子不斷經歷著與熟悉保姆分離的焦慮和適應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小馬哥”的媽媽把換保姆的原因,歸結于孩子的調皮,而真實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母親,這很容易導致她對保姆的不信任,正如她懷疑班主任陳學冬會不喜歡自己的兒子,會拋棄他一樣。
同樣,“小馬哥”無價值感的問題也能從母親身上找到影子。比如第三期節(jié)目中她情緒失控地指責陳學冬時,她是知道“小馬哥”存在的問題,卻接受不了實習班主任陳學冬直白的言語,正如她所講:“你表達的方式……讓我們覺得在你面前都抬不起頭……”“小馬哥”平時的表現其實同媽媽一樣,當受到挫折、失敗和被人否定后,往往會表現出憤怒、攻擊、情緒失控等行為。
雖然“小馬哥”的行為帶著父母的影子,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對他們有太多的責難,每個父母都是從孩子走過來的,正如他的媽媽對陳學冬所講:“我總覺得自己像個小孩子一樣,在你面前……”如果她的童年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沒有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她內心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樣整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很難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小馬哥”,也很難讓他擁有安全感,這也是為什么我總要強調父母需要跟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因。
盡管網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小馬哥”的行為,但是我們需要知道他內心其實是慌張和弱小的,我感觸最深是他在第三期節(jié)目中當小老師時忐忑地說:“我只會講嚇人的故事……”一個只會講嚇人故事的孩子內心該有多少恐懼感??!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與“小馬哥”一樣的孩子,他們都需要被理解,被共情,被給予正確的愛和教育。
三、男孩女孩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男孩女孩的成長特點有著很大的不同,從幼兒園起,女孩就更能適應學校環(huán)境,這在節(jié)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節(jié)目一開始,無論是“小蘋果”、“琳妹妹”、還是“梓公主”都表現出了比男孩對學校更強的適應力。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女孩們會更多地使用語言,她們樂于和其他人合作,也能更好地運用社交能力。與之相反,男孩的大腦專注于諸如通過觸摸和操作來學習一些東西,提高運動技巧以及從事一些空間感很強的事。2005年,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在幼兒園里男孩被開除的幾率是女孩的 4.5 倍還要多。所以,與其說男孩更容易出問題,不如說是因為學校的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更適合女孩,而不是他們。
因為男孩在語言能力要落后于女孩,所以他們更傾向于非語言表達的方式來進行社交活動,比如他們會通過調皮搗蛋來吸引父母和老師的注意,會通過爭奪玩具來表達參與游戲的意愿,從這點說,在節(jié)目里“小馬哥”的惹禍不斷,“昊坨”的上課搗亂都符合男孩的成長特點。
正因為男孩與女孩成長特點上的巨大不同,所以我們要注意對孩子的因性施教,比如男生最擅長的學習方式是運動、實驗操作、使用計算機和參與體驗,而女生最擅長的學習方式是語言溝通、聊天和閱讀。學校和家庭需要通過男孩所擅長的學習方式來制定教育計劃,這樣才能避免男孩問題多的狀況。
另外男孩的教育需要更多男教師的參與,這更有利于男孩的獨立、自主、理性、果斷、堅強、勇敢等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但節(jié)目中除了陳學冬這個非專職的老師外,還沒有出現其他男教師。這種男性教師缺失的現象在中國很普遍,而且越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男性老師的比例越小。根據北京師范大學2012年的調查數據,城市小學男教師的比例僅為20.61%,而日本男教師的比例要比我們多10%左右,所以中小學生男性教師缺少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
湖南衛(wèi)視《一年級》這個節(jié)目用紀實的手法真實展現了幾個小朋友適應小學生生活的場景,這使得我們可以從較為真實的角度來觀察和了解這個對于孩子最重要的學?;顒与A段,見證學校教育所帶給他們的成長。我會一直關注這個節(jié)目,并會對節(jié)目給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議,而感興趣的父母和老師也可以關注我的公眾微信:syxedu,您可能會收到我的點評,同時大家也可以在微信里提出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我也會盡快給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