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效應得自于上個世紀后期進行的兩個心理學實驗。
1972年,有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批人扮演郵局的揀信員,在他的面前擺上幾個貼了50里拉和40里拉面值郵票的信封,有的封了口,有的沒有。告訴他們“如果信封封了,則它上面應貼有50里拉的郵票”這一規(guī)定。那么,他“應該翻看哪幾個信封”才能作出判定呢?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24個被試中有21人作了正確的選擇,即翻看了那個封了的信封和貼有40里拉郵票的信封。
后來,一位叫沃森的科學家變更了材料,進行了一次實驗。
他把印有符號的四張卡片擺在參加實驗者面前。告訴他們,每張卡片的正面印有英文字母,背面印有數(shù)字。要求他們從這四張卡片推論出“如果一張卡片的正面印有一個元音字母,則在背面印有一個偶數(shù)”這個命題是否有效。
他們的任務是為判定這個命題是否有效他應該翻看哪幾張卡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46%的人翻看了E和4,這種選擇是錯的。E是必須翻看的,但4卻不必翻看,因為它的背面不論是元音或是輔音,都不會使這一命題失效。只有4%的被試翻看了E和7。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E的背面出現(xiàn)奇數(shù),7的背面出現(xiàn)元音就會使這一命題失效。另外有33%的被試只翻看E。其余17%的被試則做了其他錯誤的選擇。
這次實驗中,參加實驗的人選擇正確率為4%,遠遠低于郵票實驗的正確率(87.5%)。這說明,與人的某種具體活動情景相聯(lián)系的課題,推論的正確性就會大為提高。
郵票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在一些科學研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郵票效應舉例分析
唐朝宰相李德裕曾鎮(zhèn)守浙右。
在他的任上,出了這樣一件案子:甘露寺的和尚,控告前任主事貪污財物。證據(jù)是前幾屆主事接交都有文件,這個主事初任時,交接也很明白,但是他卸任時,黃金沒有了。大家肯定是他把黃金藏了起來。經(jīng)過審訊定罪,幾乎已經(jīng)結(jié)案。
李德裕認為,未查清這些黃金是怎么耗用的,轉(zhuǎn)手給誰也沒證實,疑點甚多,便去詢問被控告的前主事僧。這個和尚訴冤:歷屆接交都是空交文書,不盤查實物,其實并沒有黃金。大家是用這件事孤立他,想乘機把他擠走。
李德裕想了想,于是就把幾屆前任主事和尚請來,把他們單獨分隔開,并讓他們各自用黃泥,捏成各自交接的黃金模型。結(jié)果他們捏出的黃金模型千奇百怪,根本就沒有相似的地方。
李德裕由此斷定,歷次交接只對證帳面,并未實際查庫。那些主事僧面對證據(jù),都不得不認罪。
在這個故事里,所反映出的一個規(guī)律就是:推理的材料具體,推理就比較容易;對于抽象材料,推理比較困難。這種現(xiàn)象即為郵票效應。
兩千多年前,敘拉古的國王叫金匠造一個純金的皇冠,做成后國王懷疑有假,便請被譽為“數(shù)學之神”的阿基米德來鑒定。阿基米德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一天他到浴室洗澡,當身子浸入浴盆時,發(fā)現(xiàn)水溢出盆外而身體重量減輕。他猛然想到:不同質(zhì)料的東西,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不相等。
這一靈感的閃現(xiàn),令他高興得跳起來,飛奔回家試驗,終于證實了皇冠摻有假,并發(fā)現(xiàn)了流體靜力學的“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之所以能夠證實皇冠摻假,并且發(fā)現(xiàn)“浮力定律”,原因就在于他從自己的洗澡中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具體情景,從而推論出相似的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