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麥當勞為例,介紹了向供應鏈要效益的一種比較極致的玩法:向供應鏈上的大頭——房產要效益。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你就會懂了,其實很多公司盡管表象千變萬化,但核心都是一個:類房地產公司。
首先分析一下麥當勞公司的商業(yè)模式。相信讀者去到麥當勞時,都在想這樣一家世界級的連鎖企業(yè)到底靠什么賺錢?靠漢堡包嗎?麥當勞的經營管理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麥當勞的商業(yè)模式更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引起我們深刻思考。
麥當勞的主打產品也是吸引消費者走進麥當勞的無疑是它的漢堡包,但麥當勞靠漢堡包賺錢嗎?麥當勞的漢堡包賣12元人民幣,但我們要注意,麥當勞的漢堡其實利潤非常少,甚至不賺錢。因為這么大的漢堡,要用最好的牛肉,最好的面包,面包里的氣泡在4毫米時口感最佳,這樣的面包不能用有些餐飲企業(yè)用的地溝油,只能用最好的油,而且十分鐘以后不賣掉,只能扔掉。這么高的成本,加上房租、人員費用、推廣費用,麥當勞的漢堡包其實并不賺錢,但漢堡包恰恰是吸引眾多消費者去麥當勞的一個主要原因。
是那些小小的不被人注意的可樂、薯條等小產品,這就是它賺小錢的方法。一杯可樂6.5元,可能毛利4.5元,這是它賺小錢的地方。
就是供應鏈。很多經理人都可以想到,麥當勞可以做集中采購,當麥當勞把全球幾萬家門店所用的牛肉、面粉、土豆集中采購時,利潤就出來了。
但是麥當勞的供應鏈高明之處還遠遠不止如此,如果麥當勞只想到集中采購,那就不是今天的麥當勞,就無法成為全球單一品牌最大的快餐連鎖企業(yè),全球擁有3萬家以上的門店。
麥當勞不僅通過集中采購獲取穩(wěn)定的利潤,同時還積極參與到供應鏈的改造之中,通過改造供應鏈來降低供應鏈的成本,在所降低的供應鏈成本中與合作者分享,但最大的收益者肯定還是麥當勞。
舉一個例子,假設過去一斤土豆賣5元錢,畝產只有6000斤,那么麥當勞怎么做呢?麥當勞公司為農場提供土豆種植改良技術,免費的。當農場拿到免費的土豆種植改良技術后,畝產從6000斤漲到2萬斤。過去每畝收入3萬元,單價5元、畝產6000斤,現在畝產達到2萬斤以后,可以讓農民把價格降到每斤2元,這樣每畝總收入達到了4萬,比過去的3萬元增長了1萬元,這樣一來,農場企業(yè)很開心。但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毫無疑問是麥當勞公司。因為它從5元的單價變成2元的單價,單位成本大幅度降低。
因此,麥當勞從供應鏈中獲取“中利”,并不是單純依靠集中采購,而是同時積極而深入地參與到供應鏈改造之中,通過改造供應鏈,使得整個價值鏈的整體收益大幅度增加,而它獲得其中最大的一部分??赡苡凶x者認為這樣不公平,是不是麥當勞欺負農民?其實不盡然,因為這里最大的貢獻者還是麥當勞,所以它獲得最大的利潤合情合理。
如果只有供應鏈的“中利”,麥當勞公司還走不了那么遠,還無法形成今天如此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麥當勞靠什么賺大錢呢?答案是麥當勞公司的房地產。麥當勞主要利潤來自于房地產,很多讀者的第一反應是麥當勞專業(yè)的選址能力,麥當勞看中的地段房價往往都會漲,所以麥當勞靠房地產來盈利。注意了,這句話又只對了一半。
如果麥當勞只是像普通的企業(yè)或者普通的投資者那樣,通過專業(yè)選址能力獲取房產增值,這還不是麥當勞的高手所為,還只是普通的投資者。
麥當勞的獨特之處或者高明之處,體現在它不僅有專業(yè)的選址能力,還通過辛辛苦苦地賣漢堡包,通過辛辛苦苦建立麥當勞的餐飲文化,建立起麥當勞商圈,通過麥當勞商圈不斷拉動海量的人流量來到麥當勞以及附近的商圈。
這種做法就會主動、直接地推動房產價格的提高,這就是麥當勞之所以成為“史上最牛的房地產公司”的秘密所在,它不是被動地等待房產升值,并不是單純依靠所謂的專業(yè)選址能力,而是積極主動地長期拉動房產價格的增長。
麥當勞,或者與原來的土地所有者簽署20~30年的長期租約,或者自己買斷整個土地建造房屋,或者是長期持有,或者轉租加盟商,這樣房地產就有升值的巨大空間。麥當勞公司的財務報表體現其主要的資產之一就是房地產。
麥當勞公司1/3收入來自于直營,2/3的收入來自于加盟。在加盟費里收取的重要收入就是房產增值的收益。從這個角度來講,麥當勞表面看來是賣漢堡包的快餐連鎖企業(yè),但它的企業(yè)本質、核心價值卻是房地產。
中國房地產公司的商業(yè)模式簡單而粗暴,但是,反過來看,全球超過40%的項目最終依靠房地產成為主要的盈利點或支撐點。麥當勞公司非常精彩地詮釋了這個論點。
利潤與風險緊密匹配透過麥當勞的案例,對于企業(yè)應該如何獲取收入,相信讀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進一步分析,怎樣理解利潤?我們要清楚地掌握利潤是與風險緊密匹配的,不應該單純談利潤,如果商業(yè)模式是“無風險賺小利,小風險賺中利,中風險賺大利,大風險賺暴利”,那么這類模式還是可接受的。
像麥當勞,如果能夠跨層獲取利潤,無風險賺中利,小風險賺大利,中風險賺暴利,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商業(yè)模式了。因此,當我們講商業(yè)模式講利潤時,利潤和風險一定要相互匹配,最好是跨層匹配,這樣就更有機會。
與此同時,我們要高度關注利潤是有屬性的,有的利潤只是在業(yè)務市場領域,而真正賺大錢的往往都是在資本市場。賺取客戶的利潤永遠是固定的,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與客戶是對立的,你賺得越多,就意味著客戶成本越高。那么怎樣才能與客戶利潤形成共同的出發(fā)點呢?那就是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的利潤當然是越賺越開心,達到20倍、30倍,它來自于股民間的交易,并不會抬高客戶的成本。
因為絕大多數房地產公司雖然利潤很好,但上市都非常困難,因為資本市場不認可。有一些傳統(tǒng)的產業(yè),可能規(guī)模做得很大,但上市卻困難重重。有一家家紡企業(yè),年銷售額十幾億,利潤上億元,它一直計劃要上市,但幾年下來都不太順利。
而一些符合資本市場挑選眼光的企業(yè)則是好風憑借力,如浙江網盛科技,它把自己稱之為中國A股的阿里巴巴。在上市當年銷售額才7000萬元,利潤3000萬元,但是在中國股市市盈率倍數曾經是最高的,股票總價值曾經達到70億元。為什么前一家家紡企業(yè)上市很艱難,而網盛一家小公司在資本市場市值卻能達到70億元,這是因為后者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超級追捧。
有些利潤注定上不了市,而有些利潤雖然很少,但資本市場卻很認可,這就是利潤的所謂屬性不同、未來增長前景不同。所以,各位讀者設計盈利模式的時候,要關注盈利模式是不是既能讓業(yè)務市場認可,也能讓資本市場長期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