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下觀察。第一,用深呼吸的方法讓自己集中注意力。第二,將注意力從外界的感知轉移到對自己內在的感知上,找到自己的“情緒信號點”。第三,觀察自己現在的情緒狀態(tài),重點判斷自己是想逃避,還是想與對方進行對抗。
(2)事后觀察:利用CCEA結構化日志。第一,分析“前提”的共性,找出讓你出現過激情緒的共性前提。第二,基于共性前提,分析自己的認知。第三,化解偏激的認知,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1)自我認同:我現在有這樣的情緒了,同時把激發(fā)出情緒的想法僅僅當做想法。
被動式:在跟對方溝通的過程中,對方先產生了情緒,刺激了我們的反應。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對方激烈的情緒表現刺激了我們的情緒腦。
主動式:在自己獨立面對問題或與他人一起面對問題時,我們先表現出了激烈的情緒。
情況1:我們的情緒是急于“下判斷”和“找原因”引起的。
情況2:激發(fā)情緒的還有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五種不良認知模式。(1)“專橫無理”的“應該”;(2)“杞人憂天”的想法;(3)“非黑即白”的思維;(4)“以偏概全”的習慣;(5)“責備他人”的傾向。
1.把常見的五種不良認知模式調整為積極的認知模式。從“專橫無理”的“應該”到“換位思考”;從“杞人憂天”的想法到“積極解決”;從“非黑即白”的思維到“跳出局限”;從“以偏概全”的習慣到“了解情況”;從“責備他人”的傾向到“反思自己”。
2.不要陷入急于“下判斷”和“找原因”,而是以“積極的目標”為導向。
選編自:王明偉著《積極達成:處理好情緒再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