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成為有思想的人,吸收信息固然為之提供了有效的開端,但這種海綿式思維存在著一個致命缺陷。它無法提供方法讓我們確定哪些信息與見解值得相信。隨便遇到一個什么人,就做了他的精神傀儡,這是十分可怕的。在這里決策變成了偶然因素的集合,而不是深思熟慮后的判斷。
有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與海綿遇到水時的反應(yīng)類似--那就是吸收。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對于這個世界來說,你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能理解到它的復(fù)雜多樣。你通過海綿式思維獲得的知識,可以給往后更復(fù)雜的思考打下基礎(chǔ)。
海綿式思維的第二個好處,是它的相對被動性。它一般比較快捷簡單,并不需要繁復(fù)艱辛的腦力勞動,在給出的材料清晰明了、饒有趣味的時候更是這樣。海綿式思維要求的基本腦力勞動不外乎兩點(diǎn):全神貫注、牢記在心。
如果你想成為有思想的人,吸收信息固然為之提供了有效的開端,但這種海綿式思維存在著一個致命缺陷。它無法提供方法讓我們確定哪些信息與見解值得相信,哪些需要反對。要是一個人始終用海綿式思維來讀書的話,那么他相信的就是任何他最后讀到的東西。隨便遇到一個什么人,就做了他的精神傀儡,這對個人和集體來講都是十分可怕的。在這里決策變成了偶然因素的集合,而不是深思熟慮后的判斷。
我們覺得,你最好自己選擇要去吸收什么、忽略什么。要想做出這樣的選擇,你閱讀時得帶著一種特殊的態(tài)度--那就是提問的態(tài)度。這種思維方式,要求你主動地參與其中。作者在試圖跟你講話,你就得嘗試做出回應(yīng)--雖然他根本不在你身邊。
我們就把這種互動的思維方式叫做淘金式思維。淘金的過程,為那些積極的讀者與聽眾判斷事物的價值提供了一個示范模型。淘金的工作頗有挑戰(zhàn)性,有時還相當(dāng)冗長煩人--不過,其褒獎也會十分豐富。要想在對話當(dāng)中的砂石里淘出黃金,需要你頻繁提問,思考答案。 海綿式思維重在得到知識,淘金式思維則強(qiáng)調(diào)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其進(jìn)行積極的互動。因此,這兩種方法可以相互補(bǔ)充。要淘得智識之金,你的淘罐里面總要有些東西供你來評價。要評價某些論述時,你也總需要有些知識積累,這些知識就是你平日里吸收的見解。
展板1.1 心理測試:我是否在淘金?
√ 當(dāng)某人想要我相信某事時,我是否會問“為什么”?
√ 想到正在討論的事情可能存在的問題,我是否會把它記下來?
√ 我評價過正在討論的事情嗎?
√ 如果某個話題針對的是已經(jīng)討論過問題的合理性,我是否還會形成自己的結(jié)論?
我們來更仔細(xì)地分析一下,這兩種方法是怎樣引導(dǎo)不同的行為的。一個人要是采用海綿式思維,會怎樣去閱讀?他會小心謹(jǐn)慎地閱讀書上的字句,盡自己所能牢記在心。他會給關(guān)鍵的字句圈圈點(diǎn)點(diǎn)。他會歸納主要的論題與觀點(diǎn),還會時時翻檢自己做的記號和筆記,保證不遺漏任何重要的東西。他的任務(wù),就在于找到作者所講的一切,再把這些內(nèi)容理解好。他記下了作者的推理過程,卻不去進(jìn)行評價。
使用淘金式思維的讀者,又會怎樣做呢?她也希望通過讀書中得到新知識,這與使用海綿式思維的讀者相同。而不同之處是,淘金式思維要求讀者自問若干問題,好去發(fā)現(xiàn)可行的最佳決策或想法。
運(yùn)用淘金式思維的讀者,會不斷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作者會提出這些觀點(diǎn)?他會在頁邊寫下作者推論中存在的問題,不停地與讀到的材料進(jìn)行互動。他的目標(biāo)是要批判性地評價這些材料,再基于自己的評價得出屬于他個人的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