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海,李發(fā)海講師,李發(fā)海聯系方式,李發(fā)海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4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李發(fā)海:慧性內文明是國學文化的根柢
2016-01-20 47870

我們國內的國學復興已經十多年了,正從儒學經典誦讀的復興逐步延伸,接近道學經典誦讀了。在這個關鍵的轉折時期,我們有幸坐在一起,共同研究中華民族的偉大國學,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其實,中國國學包含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基本上是分三大塊,就是以道德根文化為主根,而以儒學文化和佛學文化為輔根的三大文化脈絡構成的一個整體,才稱為國學。

當然,“國學”一詞,是在二十世紀初,也就是五四運動期間誕生的一個特殊的名詞。一批有志之士在西學東漸時期,為了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為使民族文化的特色免受西方文化的侵蝕和踐踏,而提出來的一個名詞。概括起來,“國學”就是中華民族區(qū)別于別的國家和民族而表現的思維方式、哲學觀、文化、藝術、科技、信仰等等各層面上的各門類學說的一種總和。這樣來給“國學”定名,就比較豐富和全面。

我剛才講過,國學包括道德根文化,包括儒學文化。有些社會觀點認為,儒學就是國學。實際上,儒學還不能囊括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神髓,沒有凸現出中華民族根文化的真正特色,因為它只能突顯出兩千五百年以來的特征,而兩千五百年以前到八千年無文字和有文字這個歷史區(qū)間的文化特征,它無法承載,無法表現,那么它也就只能構成一個輔根。到了魏晉時期,從印度進入中國的佛學,它是吸收了中國的道學文化和儒學文化的精華,而融入到中國文化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所以,我們應當整體把握住“國學”這個系統(tǒng)。

我們的國學,承上啟下的這個層次性非常清楚。比如說,孔子曾經五次問道于老子。其實,問道于老子的這個承傳,也就涉及到文化承上啟下的繼承問題,說明中國文化是道學誕生出儒學。所以,以道德文化為主根、以儒家文化和佛學文化為輔根三位一體的文化體系,也就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國學。

我關注到國內學術界的一些爭論,特別是在幾十年以前,我們國家很多學者普遍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其實,春秋戰(zhàn)國的文化并不是中國文化的搖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怎樣定義才準確呢?它應當是“中國智能文化的助產婆”。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軸心時代,是中華民族文化由慧性文明向智能文明轉化的一個轉折期。經過五百年的戰(zhàn)亂,而使整個中華民族遠離了道德根文化當中的慧性文明,轉向了純粹的智能文明,是一個轉折時期。所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諸子百家并不是中華文化的締造者。真正的締造者,應當是伏羲、黃老,也就是黃帝和老子才是真正中國根文化的締造者。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諸子百家思想,全部都是解析、吸取、分流伏羲、黃帝、老子思想產生自己智能認識的學派,所以他們不能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締造者。這些概念,我們要重新解讀。

 兩千五百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諸子文化遺產,并不是中國最真實、最善美、最地道、最優(yōu)秀、最古老的那一部分,并不是中國文化之根。中國的文化之根應當是什么呢?應當是春秋戰(zhàn)國兩千五百年以前,由伏羲的易道文化、黃帝的法道文化,再經過老子五千言全面的“轉錄”和“翻譯”,以德道文化加以系統(tǒng)化而共同構成的道德根文化系統(tǒng)。要完整去解讀中國的文化,解讀中國的國學,那么就要遠溯到初創(chuàng)于伏羲的易道文化,以易闡道,河圖演繹;成形于軒轅的法道文化,以法論道,四經修治;成熟于老子的道德文化,以德證道,五千言論之。這三個系統(tǒng)脈絡,共同構成了根文化,是中國國學的締造者誕生出來的。我們只有把這個全面掌握后,才能掌握我們的國學,深入展開國學的研究。

我昨天在岳麓論壇,也提到了人類文明分類的問題。我們的文明,根據瑪雅文化和中國《山海經》的記載,人類文明的確是經歷了五個太陽紀。五個太陽紀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人類由于生命短暫,沒有辦法去體驗整個大宇宙的變化。例如,我們可以感知一天中白晝和夜晚的差別和轉換,可以感知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變化,這是我們人類能夠感知到的。晝夜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都是由于地球圍繞太陽自轉和公轉產生的,但是我們并不知道整個太陽系在更大的銀河系里轉動而形成的四季變化和晝夜的差異??梢哉f,整個太陽系在銀河系當中一個晝夜的變化,需要一萬多年的時間;要完成一個四季變化,就得兩億多年。這樣一來,人類短暫的生命根本就無法進行體驗,但人類還是在這個宏觀規(guī)律控制當中。

所以,我們的祖先也曾經說過:“洞中方一日,世上幾千年”。只有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實踐了愛因斯坦所說的相對論,如果駕馭時空出現的端倪,透過這些,才能夠掌握它。這些,唯獨只有中國的道家文化才能實現,靜坐下來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對生命的制約。在甚深的靜坐當中,過去、未來、現在是個“一”,能夠完整展現在自己面前?,F代西方高科技,開始逐步承認中國道學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學問。整個世界文化正在走近中國,走向老子,尋求科學的真正答案。因為這一切,老子前輩等圣賢早已經通過自己身體的內證體驗,驗證了現代科學還在蹣跚前進當中逐步認識的過程和結論。

兩千五百年以來,整個西方和中國,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西方智能文明,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愚智文明,都是一個近取諸于身、遠取諸于物的實踐過程。在西方來說,就是邏輯推理、實驗真?zhèn)蔚耐馇蠓?;唯獨中國,還保留著內取諸于身、外取諸于物的內求方法。正是因為內求方法遠遠超越于外求方法,能夠把握事物的靈魂,把握事物的本質,所以也就構成了中華文明史當中道家文化的無窮生命力,這是當前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研究中國老子五千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像德國,雖然人口不多,但它是哲學家的搖籃,人們都非常熱愛哲學研究。在中國,我了解過,恐怕一萬戶人家里也難以找出一本老子的五千言;但是在德國,通過電視調查,每四個家庭就有一本《老子》。這個普及率,幾乎接近了唐朝時期中國老子五千言這本書的普及率。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在唐朝貞觀之治時期,才達到了每家每戶都有一本老子《道德經》這樣一個史實,所以唐朝才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的輝煌。到如今,這個文化仍然在世界各地流傳,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包括美洲、歐洲到處都是唐人街,人們都以中國的唐人而自豪。到如今,南朝鮮和日本人同樣以唐文化為驕傲,但是我們自己卻淡忘了,并不知道為何會誕生唐文化的這個昌盛時期,那就是因為老子思想的入世應用和五千言在社會教化中的展開。

為什么運用《老子》,就可以達到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鼎盛時期?《易經》這部經典當中,都已經記載過:“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中國的文化,關鍵是要實現每個人的內文明,通過修身而達到自己的精氣神內文明。這個“文”是獨立的,“明”也是獨立的,我們要在體內看到這個“文”,而且要有光明。這個“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我們的日月。什么是我們的日和月呢?就是指我們的眼睛,左眼為日,右眼為月。這兩只眼睛能夠內觀看到這些 “文”,并且非常清晰明亮,那么也就是“內文明”的產生,那就有上善,就具有德,就能柔順,能夠以柔制剛,能夠順應天地自然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為人處事,就可以順利度過各種各樣的困難。應用這個“文”,達到一種“內圣外王”的治理,就是“文王以之”。在“文”已經達到光“明”的狀態(tài)下,才能夠實現“內圣外王”,這就是《易經·明夷》當中結合修身的逐字解釋。

《易經·乾卦》當中,也明確提出:“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就是說,在自己的丹田當中看到龍,看到自己的祖始信號。為什么一定會看到龍呢?因為人類的進化已經有四億年的歷史。第一個期間,經歷了魚紀期,人類就是魚;第二個期間,經歷了龍紀期,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就是龍;龍消失以后,才進入到人紀期;人紀期,我們已經進入到第五個人紀變化期——太陽紀期,這就是地球生命史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仍然記錄在《易經》當中,只是我們很少有人能夠進入歷史的長河當中,去觀察,去回溯。

我們靜坐下來,放下一切以后,常常可以闖入這一領域和空間,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來驗證《易經》當中每一個字所記述的真實意義。雖然它經過了屢次編修,經過了孔子的整理,但是仍然沒有完全把真實的東西刪除,因為根本刪除不了。在春秋,曾經發(fā)生了一次“筆削春秋”;在漢代,曾經發(fā)生一次大的編史,都是對兩千五百年前能夠內文明的圣人著作,進行了一次按照后天智能的大量編修。所謂“后天智能的編修”,就是只運用后天智能的片面理解,不能進入慧智同運的全面解析,而進行的一次編修。編修的結果,只適合于左腦進行閱讀,而放棄了右腦的使用,這就是兩千五百年前發(fā)生的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在中國,是以孔子為代表,開始進入智能時代;在西方,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進入智能時代。

我們現在要想知道生命的真相,掌握人類進化的奧秘,達到完整研究我們的國學,那還是要回溯到祖先為我們制定下來的規(guī)矩,要“修之身,其德乃真”,這是老子所強調的。不修自己的身,不在自己體內主動驗證我們的精氣神,就無法讀懂《易經》、無法讀懂《黃帝內經》、無法讀懂《黃帝四經》。這些真正充滿大智慧的著作和超越智能局限的文化結晶,就沒有辦法讀懂?,F在,我們要想用道家的思想、用慧智結合的思想,解釋很多問題,就會很困難。因為人類在兩千五百年以來,完全用后天的智能取代了先天的慧性,用左腦取代了右腦,用大腦掩蓋了自己的心靈,對很多問題的認識都形成了誤區(qū)。兩千五百年來智能文明誕生的誤區(qū),最典型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以智解慧”,將其解得亂七八糟,甚至解讀者自己也說不通。

現在大家都在養(yǎng)生,中國人養(yǎng)生,外國人養(yǎng)生。中國有些養(yǎng)生現象,西方人就不理解,但中國人當局者迷,也不理解,儒家解釋不通,很多學者也解釋不了,但是唯獨道家知道,為什么錯,錯在哪里。

我舉個例子,大家都追求健康,追求長壽,與世界文化接軌以后,中國有部電影在戛納電影節(jié)上獲獎,叫《大紅燈籠高高掛》,那里面講述一個大財主娶了三妻四妾。西方人就問我,為什么中國人有娶三妻四妾的規(guī)矩?他們不理解,大家理解嗎?知道為什么嗎?對此,人們很難進行解釋。這個規(guī)矩,是兩千五百年前產生的,但是自兩千五百年人類失去尊道貴德以后,還在錯誤地沿用。在人類的心靈離失了道德以后,就應該自動放棄這一種方式;但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并沒有放棄,還在錯誤延續(xù)著。在兩千五百年智能開始以后,人們應該自動放棄自己智能無法駕馭的這種形式。包括皇帝都是這樣,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為什么要設置這么多機構?設置這個機構的權利和資格,唯有尊道貴德的人,修身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駕馭。當自己是一個常人的時候,就不要去碰她,碰她就是挖骨的鋼刀、索命的繩索,只會使自己的養(yǎng)生成為泡影、泡沫,這就是“順成人,逆成仙,只在其中顛倒顛”的深層奧秘。如果我們用智能解釋,那就解釋不了,但是兩千五百年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都是在以智解慧,錯誤百出。就像文化大革命當中,看那些哲學家、史學家解釋歷史,簡直是小兒科,太可笑、太幼稚,都是在以智解慧。

另外一種誤區(qū),就是“以儒解道”,就是用儒學來解讀道學。這個現象,也非常普遍,錯誤百出。近百年來,是“以西解中”,更是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我們中醫(yī)界的一些教授、學者,現在都忙于應付西方人用西方文化觀點來解讀中醫(yī),那怎么可能解釋通呢?因為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個層面上。我們中醫(yī)是慧智同運誕生于醫(yī)學界的一種絕學,西方醫(yī)學還是我們的小徒弟,它需要跟在中醫(yī)后面學習幾十年、上百年,它才能讀懂中醫(yī)。但是,可惜現在它有發(fā)言權,發(fā)言權掌握在它的手里,使得我們中醫(yī)還要去疲于應付。

所以,我們只有全面復興道德根文化,讓我們整個民族都能夠達到真正的內文明,都實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內天下文明,外天下文明,社會普遍都達到了這個“文”的明晰和明亮,能成為社會共識。不要像現在這樣,少數第三只眼開著能夠內觀的人,反而成了“異類”,成了不正常的人。實際上,由于兩千五百年的誤導,絕大數人不修身才是真正不正常,而只有少數修之身的人才是真正的正常,這也是社會上常說的“真理常常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一個最準確的答案。

所以,我們要盡快恢復道德根文化,達到“以慧解智,以道釋儒,以中解西”,形成一個社會合力和文化潮流,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清明,整個世界也就會自然走進老子的思想,接續(xù)上傳統(tǒng)文化,進入根文化的井泉當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再一次使我們國家和民族走在世界之林的前列。

提出問題,就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道家慧性認識萬物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可以實現的,如何去培養(yǎng)呢?就像佛學所說的“人人心中都有一尊佛”,都能夠將其請出來。為什么大多數人現在請不出來?就是被自己左腦智能意識和心靈當中的陰我心封閉了,只要把這些人心私欲放下,就能將其請出來。人人心里都有道,同樣的原理,也是要把他請出來,掃清障礙,就能夠將其請出來。

所以,我們要想培養(yǎng)“以道解智,以道釋常,以中解西”的能力,就要掌握一些實踐方法,來實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個捷徑之路。這個捷徑之路,實現“內文明”最簡單的方法,就在湖南,就在長沙,就在馬王堆帛書里。早在73年,就展示給大家了,只是大家都沒有運用。不過沒關系,現在我揭示出來,大家看一看是不是這個道理?是不是值得認真運用?我們看一看帛書《老子》五千言,再比較一下各種歷史版本,就會知道:真正的好東西,就藏在我們湖南長沙的馬王堆帛書里。已經打開了時間封藏的“膠囊”,已經告訴大家了。只等我們樹立實踐國學神髓的愿望,宏愿大志地去修持道德,建立由德入道的實踐觀,建立道德人生觀。在這個基礎前提下,有了志向,有了誓愿,有了信仰、信念,借助這三種基礎物質,來建一個鼎,三足鼎立,立起來一個“觀誦經典內文明”就可以了。

這個捷徑,就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千言當中。我們看一看,通行本《道德經》中的第一章和帛書本《德道經》當中第四十五章的差異,大家可以看一看兩者的比照[圖示],右邊是漢代人為編修后的文字,為使后人不能再運用它作為誦讀教材,不能再運用它作為修身方法,而采用的一種篡改。這六十四個字,被刪掉了九個字。九個字當中,刪掉了八個“也”字;修改九個字,增加四個字。為什么這個“也”字會被刪掉不用?因為儒家讀不懂,不知道這個“也”字在經文中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這個“也”字,它的甲骨文造型 <!--[if !vml]--><!--[endif]-->就是一條蛇。甲骨文的形,就是男子漢的前列腺,也就是男子漢的外生殖器,是女子子宮和外生殖器的形象,其象形表意就是指生殖器的內部。在進行經典誦讀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生理位置抓住,不能放棄,字音都要落到這個地方。就像修堤打夯一樣,打夯時,抬起來,落下來, “轟”的一聲,“轟”在地上。這個“地”在體內哪個地方呢?就在我們會陰上方一點點的那個地方,跟前列腺緊緊結合在一起,要落在這個看不見的生理結構體,那才能夠“以觀其眇”,發(fā)現其中的“噭”。

《德道經》道篇第一章告訴我們,這個“可”字,就是開口讀,就是古代的經典誦讀。今天,我們說經典誦讀,在古代就是“可”。這個“可”字,再加上一個“可”字,就是“歌”。這個“可”,象形表意,人在神案之前,恭恭敬敬開口誦念、禱告。它的象形表意,就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種解釋牽強附會。不是的,為什么呢?因為老子在后文,緊接著做了一個答復:“以觀其所噭”。這個“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對前面這個“可”的回應。因為老子在前文說過,要誦讀經典,就要誦讀那些非恒道的經典,而不是常道的經典,就是能夠包羅知白守黑、穿越太極弦線陰陽兩側障礙的所有知識和文化的一些經典,不是那種人類智能所寫的干巴巴的東西,那些讀了沒用,要讀真正能稱得上經的東西。

什么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經呢?在中國歷史上,能稱為經的內容很多,遠遠比西方要更多。目前世界各國,整個歐洲有一部經,叫《圣經》;在中東地區(qū)有一部經,叫《古蘭經》;唯獨中國的經特多,但是卻沒有一部經是大眾所能經常誦讀的。存不存在這樣一部經呢?是存在的,但是她為什么不能作為大眾經常誦讀的教材呢?這是因為漢代的漢武帝和宰相田蚡,他們兩個聯手,請出儒學而獨尊,把真正能稱之為經的文章就邊緣化、妖魔化了,所以中國的經雖然眾多,但是沒有人人去誦讀。

像我在馬來西亞,在有些誦讀《古蘭經》的地區(qū),一看到他們那種情況,我既感覺到震撼,也感覺到幾分文化上的無奈,就是無可奈何。我在馬來西亞講學的時候,他們在工作期間,中途都有一次禱告,全民都放下工作,朝著某個方向跪著,要誦一段經,要誦一段《古蘭經》。但可惜,現在世界上依然戰(zhàn)爭繁多,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們錯誤解讀《古蘭經》,片面認為為神而戰(zhàn)死就能升天,所以他們人肉炸彈就特別多,義無反顧去死,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古蘭經》真正的意思,是為道舍身才能夠上天;現在,他們的解釋,就是為集團利益、為個人利益去舍身,也能升天,所以就把這個世界弄得非常混亂。這在文化上面,都是需要正本清源,要有人去解析,但可惜我們管不了那么多。

作為中國文化,黨目前對涉及宗教的東西,還是采取了一種保守的方式,我們應該服從領導。作為老子五千言的《德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是不是宗教范疇的東西呢?絕對不是,它是超越世界所有經典的文化。因為中國道教遠遠晚于《老子》五千言,誕生于漢代的末期。在《道德經》五千言當中,在《德道經》五千言當中,找不出一個帶有宗教語言的文字,它既不提倡神崇拜,也不提倡個人崇拜。書中唯一提到的,就是“尊道貴德”;提倡的規(guī)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的真理,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書中揭示的內容,都是真理。

在中國文化復興當中,胡錦濤主席提出了“民族復興”的口號。要做到民族復興,我們就要找到一本經,既沒有宗教色彩、又能高度概括文明、文化精華的經典,除了《易經》,那也就是老子的五千言。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茏龅饺耸忠粌匀フb讀呢?更何況它能夠益智開慧,使我們“見龍在田”而內光明。所以,我想把老子原汁原味的帛書五千言,奉獻給廣大愛好者,使大家真正把“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在自己體內實證出來,去觀其“眇”。

“眇”,為什么要用一個“目”、一個“少”?那就是要“垂簾內觀”。當然,現在智能的解釋,是將“眇”解釋為一個眼睛是瞎的,這是錯誤的。這個“眇”字,在這里是指眼睛稍稍小一點,瞇成一條縫,垂簾內觀,就能“以觀其眇”,去觀體內變化之“妙”。第二句:“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這個名,就是呼喚體內眾多的生命之名,他們會應答,發(fā)出回應,跟自己進行心靈的交流。“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所以,老子在這里使用“噭”字,而不是《道德經》里那個雙人旁的“徼”,它和這個口字旁“噭”的意思是兩回事?!搬琛?,代表的是邊界、邊境的意思;帛書里的“噭”,是指叫人家名字后的回應。像一萬個人在廣場集會,發(fā)現了自己的好友,揮手叫他的名字,大聲叫他,他一聽到,肯定首先頭向后轉,因為你呼了他的名,他做出的回應就是“噭”,那樣才能進入“眾妙之門”,叩開生命真相之門。

如何去實現這個“內文明”呢?在這里,我介紹一個內觀方法。這個內觀方法,跟中國的行文方式有關。中國人在漢代以前,無論是《黃帝內經》,還是《黃帝四經》,還是老子《德道經》,基本上都是四言文。其它的,還有五言文、六言文、七言文等等,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行文格局呢?在智能時代解釋不通其中的原由,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卻是通順的,都要相約成俗。因為古人所編寫出來的東西,都要在體內完成,要落實到相應的部位,就是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這是三個關鍵位置。第四個關鍵位置,就是我們的會陰區(qū),“三岔路口尋真種”,在這個地方找到生命的真種子,把它分離出來,提供給生命,把這個種子先找出來。人體能夠最完整實現變化的位置,是七個區(qū)域。上面,再加上一個百會;中間,再加上一個黃庭,即我們的胃區(qū),把胃再加進去,那就完整了。

誦讀《老子》道篇第一章的時候,主要就是運用這些對應位置。如果大家實踐過,一看就會很明白?,F在,可以一起跟著我試一試,先看一看,體會一下,互動一下,一起來感覺一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大家先看一看我做的這個三維動畫,這是給成人看的,我還做了給小孩子看的。便于道家這種內觀誦讀和開慧益智的方法以及認識生命真相的方法,能讓大家比較直觀地有所體驗?!暗馈弊?,在上丹田;“可”字,在中丹田;“道”字,在下丹田;“也”字,在會陰區(qū)。同時把肛門往上提收,在肛門前面距離生殖器大約一寸的地方,要把這些字在體內觀出來,就叫做“無中生有,黑里生白”,就能見出文明。

注意,這個“文”是指古代發(fā)明的字,文字文字,最早期是文,現在的字就是由原來的文演變而來,文字是這樣相繼轉換過來的?!皟任拿鳌保褪窃隗w內看到字。當然,現在有的人也能看到字,但并不容易看到原來的那種“文”,也就是甲骨文、小篆文,還有各種符號文,包括《易經》的八八六十四卦,各種卦形的文,文和圖是聯系在一起的,首先要在自己體內主動去訓練,在這七個位置上,去觀察自己的文。我們可以從理論上,把這些特點掌握好,就是如何去實踐這種內觀誦讀,由于不能同步播放視頻,就只能暫時給大家?guī)дb一次,體會一下《德道經》道篇的第一章,看看天德地氣能不能進入到自己的體內,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一種營養(yǎng),因為《黃帝內經》當中記載得很清楚:“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搏而生者也”,要讀出其中的意味。

用老子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同樣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把眼睛稍微瞇一點,既可以看到我的示范,自己也同步內觀,跟著認真誦讀,體會一下,我讀得慢一點,你們觀字在體內對應位置出現,開始內觀的時候可能沒有字出現,自己就多讀幾次,有的人一個星期,有的人半個月,就會開始慢慢出現字了,這就是內見字,再見文,再見出光明。小孩子是很容易培養(yǎng)的,我在南寧做了試驗,五分鐘,上臺的五個孩子全部都能看到字,這說明孩子們的內光明、內文明很容易出現,把握好當中的慧性是第一位。

我們一起實踐一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把自己的天門打開,把地竅也打開,讓天德地氣進入體內,充滿全身。這就是運用音和光以及氣,完整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進行再造,這也是老子五千言當中非常精到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的奧秘,這是非常簡單的方法,只是要求我們堅持實踐。

所以在中國的文明史上,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學,也無論是儒學還是佛學,都離不開誦讀。幾千年來,他們駐世不斷持守著最方便、最簡單、最直接的一個叩開眾妙之門的方法,那就是經典誦讀。可惜,后來的各個學派都不讀經,有的甚至沒有遵循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諄諄教導,一定要選擇那些非恒道的經典。

另一個方面,在兩千五百年來,人們忘記了第二個呼喚的內容,就是第二個“可”。“可”,就是呼喚,呼喚非恒名。我們出生以后,有時候把魂玩丟了,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拿著個破笤帚,在門口呼喚:“娃兒,你的魂回來”。除了那個時候呼喚過,我們在座的各位,誰還去主動地去呼喚過自己的非恒名呢?都在虐待自己體內的老百姓,我們身國是有很多的生命,就是一個內天下,他們辛辛苦苦為我們工作一生,直到我們生命終結的時候,他們才離開我們的身體。古時候,老人去世了,要停放七天,還要上供七七四十九天。你跟去世的父親、母親進行過心靈溝通沒有?這個非恒名“可”了沒有?很多人只是做樣子,沒有用心去跟他們交流。實際上為什么要停放四十九天呢?因為人死以后,離開肉體這個載體,七魄只有四十九天的存留期,它仍然需要人世間的食物、煙火之物,供給它作為精神的食糧,讓它在另一度空間能夠安置好,在中陰界能夠順利進行??上В覀兒芏嗳苏J為這是迷信,老子卻直接就把生命的奧秘告訴我們了,中國的文化神奇,但神奇是真實的。

有的家里老人去世了,家里頭七天鬧得雞飛狗叫,半夜里也就不安寧,因為早期它的能量可以移動物體。像我在武漢的時候,有個學生,家里老人去世,要灑在墳墓里面的石灰,埋葬的時候給忘記了,結果在他家里石灰灑滿了整個房間,樓道外面全部灑滿了,老頭子發(fā)脾氣了,那個時候它還能夠提起灰塵,撒起石灰。當然,四十九天以后它就沒有那個能力了。所以很多生命現象,我們只要去實踐,就能知道其中奧秘。我們不去實踐,不去研究,不去體驗古代文化,那就沒有辦法解答。     

現代人為什么離道失德?為什么不信邪?就是因為把根文化給丟棄了,信奉“人死如燈滅”的邪說,不相信自然的鐵規(guī)律。中國人特別講究福蔭子孫,不修道德,不修善,不走正道,不修德,不對民族和國家做出貢獻,不遵紀守法,任性胡來,后果都會非常悲慘。古代為什么要把道德的建設、道德教育,始終放在一定的高度。像黃老思想,在歷史上就創(chuàng)造過兩次輝煌。在漢代,創(chuàng)造了文景之治的輝煌以及光武中興的盛世。那個時候,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經濟高度發(fā)展,糧食倉儲堆起來,變成了米粉,吃不完,錢串子的麻繩都爛掉了,國庫充盈。在唐朝,同樣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也是創(chuàng)造了兩次輝煌。

當然,歷史常常是重演的。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秦朝是二世而亡,而后就帶來了黃老思想的一次入世應用。秦朝為什么會二世而亡呢?那是因為它運用刑法治國,它非殆亡不可,沒辦法長壽。到了隋朝的時候,隋朝為什么會亡呢?隋朝第一任皇帝運用佛學治國,因為佛學的主張是離世思想,修身治國的思想并不強,所以社會很難穩(wěn)定,也同樣是二世而亡,發(fā)生弟弟弒兄篡奪皇位。緊接著,后來就誕生了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我們看一看,近代的歷史也是在重演。孫中山開創(chuàng)了國民黨時代,二世傳給蔣介石,蔣介石遠遁臺灣,二世而衰;緊接著,共產黨占領了中華大地,建立了人民政權。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有一個“西學東漸”的過程,在西學的沖擊波下面,我們要重新清醒過來,重新認識祖先文化。這個時候,就進入了儒學的復興,緊接著就是道學復興。在未來的十年之內,老子思想將會重新全面登上中國文化的舞臺,這就是歷史的規(guī)律。

我們愛好老子文化,把握這個歷史演變的規(guī)律,堅信這一次道德根文化復興,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生產力不同,給整個社會、給整個中華民族、整個中國帶來的福祉,將遠勝于唐朝時期和漢代時期,在我們這個時代,將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所以,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去實踐老子思想,達到我們自身內在的圣人之治,達到外在的“內圣外王”的應用。

這些知識、這些文化,都是在長沙馬王堆發(fā)現的。這些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如果在長沙舉辦道學文化論壇,其價值絕無僅有,長沙政府如果能夠予以重視,這就是長沙的文化特色。因為經濟再騰飛,而沒有文化特色,就不能引領一片區(qū)域,不能影響世界文化圈;然而,世界文化圈的動向,正在緊緊盯著老子思想,我們如果把握住這點,搶先一步,把帛書版老子五千言以及其中的《黃帝四經》,請一些真正的內行人,“修之身,其德乃真”的這樣一些學者,和智能方面比較完整掌握架構的一些智者,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文化開拓的重要內容,那將對先賢們所預言的未來老子文化重新在中國復興帶來的盛世,再一次起到文化先鋒領軍的帶頭作用。

近代史就是大部分湖南人書寫的,湖南可是真正的地靈人杰之地。像湖南,到處都是山山水水,郁郁蔥蔥,如果再保護恢復得好點,天華物寶都來滋養(yǎng)人,人就會更靈,文化就會重新站在世界的前列和時代的前列。我在陜西,做研究和講學的時候,陜西人就說陜西土地埋皇帝??墒腔实鄱汲鲈谀膬??都出在江南,他們那里出不了皇帝,反而都跑到南方來了,因為它已過了那個時期,那片土地水少了、草少了、木少了,顯態(tài)的五行不全了,就說明那個地方的五德能量不全了,所以誕生不了。

在老子思想文化復興的過程當中,以馬王堆出土帛書五千言為契機,再次給予我們一個啟迪,給予我們一個致知,就看我們是否能夠根據這個“致知”的信息,充分去格物,達到了物格以后,那就能夠真正明之于天下,致知于天下。

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就講這么多。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