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小說有很深的生活根基,他執(zhí)著地描寫中國北方農村底層,如同??思{對于美國南方小鎮(zhèn)的癡迷的刻畫。莫言多部以高密鄉(xiāng)為背景的小說連成一氣,已經成形一個獨立奇異的“文學世界”,那個對現代人(特別是外國人)來說遙遠而又神秘的中國鄉(xiāng)土世界。題材的獨特性讓莫言獲得如此眾多的讀者,包括西方讀者。不能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可以說越“土”的,越有欣賞距離,也越引發(fā)好奇心,產生美感。
莫言迷醉民間文化,那種生生不息繚繞在一代又一代普通子民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字面上或廟堂里張揚的那些文化,他對百年來民間文化的變異與墜落有錐心之痛,他幾乎本能地呈現了這種文化之痛楚。這得益于莫言的土生土長,沒有接受系統(tǒng)生硬的科班訓練,卻有豐富的見識(當過兵,入過黨),他對文化的感覺幾乎是原生態(tài)的。在他的文化的體認中又常伴隨對人性的挖掘,包括對潛意識、集體無意識的挖掘。讀莫言的小說,常??梢哉找娮约旱哪樕?。中外讀者都不喜歡說教,在莫言作品中有文化的體察,卻毫不說教。
三,想象力。
莫言自己說在現實中他軟弱無力,但拿起筆便力大無窮。這種“白日夢”的心理素質非常適合當小說家。莫言天性就極富想象力,當他閱讀和接納了南美《百年孤獨》式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便找到火山噴發(fā)口,讓自己的想象不顧一切,馳騁無邊。他的小說早就在“玩穿越”,現實與歷史,當今與傳統(tǒng)常常扭結交錯,形成色彩斑斕的炫目圖景。那種帶有現代派意味的圖景,和傳統(tǒng)的寫法迥然不同,更能刺激閱讀快感,是中外讀者都樂于接受的。
講法奇詭新異,外國人也能懂。和那種偏重語言魅力的作品相比,以故事情節(jié)想象力見長的小說更適合譯成外文,莫言自然也就占了這個優(yōu)勢。比如賈平凹小說的語言功力不在莫言之下,但翻譯成外文,那種特別的語感便不復存在。莫言主要靠講故事征服讀者,他的大部分小說都已經翻譯成各種外文,包括瑞典文。莫言小說適合改編電影,早在20年前張藝謀就根據莫言作品改編《紅高粱》,曾一度風靡西方世界,誰也沒想到這無形中也給這次獲獎奠基了。
如馬悅然教授等,對莫言早有了解,有好感。作品是否擺到評委的桌子上,能否進入評委的“法眼”,極其主要。諾獎畢竟是瑞典文學院十幾個評委說了算,是評委的文學判斷。莫言的成功也要靠運氣。
六,地緣
雖說諾貝爾文學獎主要看文學性,但毫無疑問也會受其他非文學因素的影響。13億中國人百年來始終與諾獎無關,那么諾獎的世界性也會有疑義。這些年連西方報刊也都抱怨諾獎老是“西方面孔”了。猜想評委的投票在考慮首要條件的前提下,總多少會受這些考慮左右吧。
七,修補關系
前年給在中國監(jiān)獄服刑的一位異見人士授予和平獎,頓然惹惱了中國,瑞典與中國關系至今陷于僵局。西方現在不可能什么都和中國作對,情況變了。這是現實。這次給所謂“體制內”的作家頒發(fā)一次諾獎,無論如何也會被人想到有一種修補關系的作用。何況諾貝爾獎往往都想玩點玄的,出乎意料,以顯示其獨立性。前天發(fā)布把和平獎頒給歐盟,世界嘩然,甚至以為是愚人節(jié)玩笑??墒羌毾耄瑲W洲經濟衰退,困境重重,這時給它獎,正好為之打氣,還可以引發(fā)全球關注,又何樂而不為?這也是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