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白匀弧倍謨群瓘碗s。
第一、“自然”的層次。這是學界尚未涉及的問題?!白匀弧庇凶栽诘模凶詾榈?。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狀態(tài)。然而,他不是人類原始社會自在本能的自然狀態(tài),而是經過對文明社會的社會問題的反思之后自覺設想出的高層次的自然。何以見得?“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說明已超出了“結繩而用之”的水平,但反思之后認為還是回到“結繩而用之”好,故加一個“復”字。在原始的自在的“自然”中,飲食、服裝、居室、風俗都是自然如此,無所謂“甘”、“美”、“安”、“樂”。只有進入到文明社會,遭受到文明社會的器物、精神所帶來的各種苦難之后,才自覺意識到原有生活的“甘”、“美”、“安”、“樂”。所以才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崩献邮遣皇欠次拿髂兀坎皇?。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崩献幼非蟮氖恰暗馈薄ⅰ吧系隆?、“上仁”,是對現有文明的升華。他要求文明以人的幸福為鵠的,而不異化為折磨人的工具。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薄懊窭俦丁?、“民復孝慈”應該說是對異化文明反思之后升華出的人的自我肯定的文明的“自然”。
第二、盡萬物之性。對高層次的“自然”晉郭象的理解非常到位?!榜w驥各適性而足,非辭鞍而惡乘,但無羨于榮華。有意治之則不治也;治之為善斯不善矣。夫善御者,將以盡其能也。盡其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驟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任駑驥之力,適遲疾之分,雖足跡接于八荒之表,而眾馬之性全矣?;颍ɑ螅┱呗勅务R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為之風,遂云行不如臥。何其往而不返哉!”“自然”并非主體無所作為,而是盡萬物之性。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碧臁⒌?、神、谷、萬物“得一”能夠保有其本性,實現其本性?!暗靡弧本褪堑谩暗馈薄5谖迨徽拢骸暗郎?,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薄暗馈敝吧薄ⅰ暗隆敝靶笾?、“物”之“形之”、“勢”之“成之”,都是有所為。此外,“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更具有為的色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中的“不有”、“不恃”、“不宰”是指不壓倒萬物、控制萬物,不求為萬物之主。為之主,就會拂逆其性?!暗馈碧摷喝稳f物之性,亦即“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笔ト瞬坏稳f物之性,還積極地促成萬物之性的實現。第六十四章:“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一個“輔”字,表示圣人之“無為”絕非不動,而是主動因時就勢,實現萬物的自然本性。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笔ト瞬坏刈∪f物之“自然”,對偏離自然的“欲作”,還要“鎮(zhèn)之”以“樸”,主動使之回歸“自然”。
第三、“法自然”者的主體境界?!胺ㄗ匀弧闭叩闹黧w境界是柔順如水,入方而方,入圓而圓,遇坎而繞,遇洼而駐。第五十四章:“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第四十九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边@些都是強調領導者要在順應民眾自身的本性中實現自己的作為。領導者最高的境界就是讓群眾認為“我自然”如此,非領導者叫我如此,甚至領導者根本就不存在。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讓百姓感覺到“我自然”,領導者與之打交道,應盡可能少發(fā)指令,而是啟發(fā)他們主動做應做的事。學界談到老子“不爭”、“守其雌”、“柔弱”等思想時,只是認為其包含的思想是,進一步萬丈深淵,退一步平川萬里。然筆者以為,其中包含的更重要的信息是,因事物之本性不與之拂逆的思想。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暗馈备哂谌f物不在于壓倒萬物,而在于象水一樣順應萬物。“利萬物”就是實現萬物的本性?!暗馈痹趯崿F萬物的本性中實現自身。如果與具體物爭雄,就等于降低了自己的層次不“幾于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比藗円话銓⒋艘暈榘盐彰苻D化的策略手段。其實,這里也包含因順自然的思想。所謂“張之”、“強之”、“興之”、“與之”,都是指實現對方的本性,完成對方應走過的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的“歙之”、“弱之”、“廢之”、“取之”才是“道”的實現?!叭崛鮿賱倧姟笔钦f“道”在因順具體事物本性的基礎上,一定能夠實現對一切具體事物的超越。
以上對《道德經》的主體性解讀,著眼點在啟發(fā)人們調整、完善自己的行為。筆者相信,實踐是深入體會《道德經》含義的最佳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