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資本的積累。很多人簡單地把資本的累積當成是創(chuàng)造某一種事業(yè)的必要基礎(chǔ)。實際上依照佛教的觀點,這個積累就是累積福報。它是方方面面的。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甚至從娘胎開始,所受的教育、付出的辛勞、遇到的挫折困難,乃至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在累積財富。特別是遇到困難挫折,實際上都是在為將來成功累積資本,就像我講經(jīng)講課,是花了十幾年的苦修,深思熟慮,實踐修證,才有辦法告訴別人。假設(shè)沒有這么多的好經(jīng)驗,我談的話就是空談。實踐出真知,說的只是理論,行不行得通要干了才知道,累積經(jīng)驗很重要。
我們定下了一個目標,可能就會想這個路子怎么去走,財神爺給我們修好管道了,那接下來我們就有了財富,以后你怎么管理,老百姓常說的一個詞叫精打細算。精打細算要看怎么算。比如一個人需要做心臟手術(shù),費用兩萬塊,我們付得起這筆錢,那是我們能算計的嗎?算不了,你怎么精打細算,人家開這個價?牽涉生死關(guān)頭,沒辦法去精打細算。即便價格根本不合理,你明知道他在敲詐,你怎么算?有時候很無奈。我親身經(jīng)歷過這么一件事:一個老人得了癌癥,七十六歲了,明知道他活不了多久,癌細胞已經(jīng)擴散,現(xiàn)在他要做手術(shù),生命可能會延長一段時間,但不會很久;如果不做這個手術(shù),就眼睜睜看著,他會更痛苦,被折磨死。當時說為老人做手術(shù)要花費接近九萬塊,如果這個時候我精打細算,平均一個老人一個月花五百塊,那我可以養(yǎng)好多老人,那樣我可能就沒有辦法給他做手術(shù)了。但是,那時候沒有人這樣去算,哪怕他能多活一段時間,我們手上有這筆錢,就應(yīng)該去做。最后還是付了這筆錢給他做手術(shù),手術(shù)完了后兩個月他就死了。有人會說這個手術(shù)不該做,反正兩個月后他也死了,不如把錢省下來去做別的事。而當你面臨這個事情,實際上沒有辦法取舍。生命永遠比錢更重要。
又如蓋廟,可以精打細算:一塊石頭你買下來,讓別人搬過來,是一百五十元,如果自己去搬,可能就是七十元,于是一想,算了,自己去搬了。還有用磚,去買個磚大概六七元一塊,自己做成本就三元,一半的價錢,所以寺廟的用磚全部是我們自己來做。整個造價讓工人去做大概是兩百萬,自己做可能只需一百萬,剩下的錢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精打細算。又比如,喇嘛的生活稍微簡單一點,生活費里減一部分,省出的錢可以讓好幾個學生去讀書。精打細算本身是一種美德,但不能太理性,也不能太感性,不同的情況下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