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找借口:永遠有找不完的理由
王爾德說:“你一旦為自己找到一個錯誤的借口,你不久就會再為自己找到一百個借口?!?
做錯一件事,就得用無數(shù)個借口補充漏洞,再用無數(shù)個借口解釋借口中的漏洞。
在名將輩出的西點軍校,學員應對上級的回答永遠是四句話:“報告長官,是?!?
“報告長官,不是?!?
“報告長官,不知道。”
“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
除此以外,不能多說一個字。
因為軍官要的只是結(jié)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長篇大論的辯解。
“沒有任何借口”,看似顯得冷漠不近人情,可仔細想一想,再美妙的借口對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用處。
想干事的人永遠在找方法,不想干事的人永遠在找理由。
世界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
恐懼:畏懼失敗就是毀滅進步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答:為什么越畏懼失敗就越容易失???
其中一條高贊留言這樣寫道:“即使在整件事當中有些事是成功的,但是你往往選擇性地忘記這些事,而去牢牢記住自己失敗的事,并心生恐懼,覺得自己的成功是僥幸,那么失敗就是一種必然。”
其實失敗是人生的一種必要的過程,也是一種必要的投資。
數(shù)學家習慣稱失敗為“或然率”,科學家則稱之為“實驗”,如果沒有前面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哪里有后面所謂的“成功”?
網(wǎng)球名將塞雷娜·威廉姆斯曾經(jīng)說過:“對于冠軍的定義,不是看他們贏過多少場比賽,而是得看有多少次他們能跌倒后重新再來?!?
如果人生必然存在失敗,那么就要趕緊失敗,失敗是為了尋找更大的可能,從而做更好的自己。
猶豫不決:謹小慎微的懦弱
歌德說:“猶豫不決的人,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為機會會在你猶豫的片刻失掉?!?
猶豫是生命中最大的惰性因素,成千上萬的人雖然在能力上出類拔萃,但卻因為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淪為平庸之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或者自己也曾脫口而出:“我行嗎?可以嗎?”
“假如是錯的,怎么辦?”
“如果不成功,怎么辦?”
......
一個又一個的如果,最后都變成了生命中的沒有結(jié)果。
英國詩人蘭布里奇曾經(jīng)說過:“如果一生只求平穩(wěn),從不放棄自己去追求更高的目標,從不展翅高飛,那么人生便失去了意義。”
人活一世,需要多一點冒險精神。
果斷是人生中的一張關鍵牌,所有的猶豫不決,都是執(zhí)迷不悟。
拒絕學習
你不是廢柴,你只是不想學習
“當我和民工的子女在一起的時候,我的心總會和他們貼得很近。我不遺余力地向他們傳遞知識和夢想,告訴他們,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現(xiàn)實的一切都不足畏懼?!?
這是北大保安甘相偉在自己的自傳《站著上北大》中寫下的一段話。
那時,他已經(jīng)是“2011中國教育年度十大影響人物”。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北大保安”已經(jīng)成為了“逆襲”的代名詞。
這20多年間先后有500多名北大保安進入大學深造,還有人成為教師、律師、作家......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說過:“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里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每個人都有權平淡地、有尊嚴地度過一生。
但我不希望你是“碌碌無為,卻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沒有人天生不凡,拒絕學習與成長,再精彩的生活都與你無關。
拖延:計劃很豐滿,執(zhí)行很骨感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中國有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癥;
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絕不開始工作;
13%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難怪有人會說,現(xiàn)在99%的年輕人都靠“截止日期”活著。
發(fā)誓要早睡早起努力讀書,可刷完手機,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凌晨兩點;
總說要開始減肥,可是幾個月過去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腰圍比當初又粗了兩圈;
下定決心好好工作,可每次都要領導催促才能完成任務,然后慌慌張張錯漏百出;
......
越拖越沮喪,沮喪變絕望。
《拒絕平庸》里有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我們?yōu)槭裁醇刀蕜e人的成功?正是因為知道可以做成一件事又不愿意去做,然后對自己的懶惰和無能產(chǎn)生憤怒,只能靠嫉妒和詆毀來平衡?!?
決定人生高度的,從來不是一個完美的計劃,而是一念即起的執(zhí)行力,沒有執(zhí)行力一切都是零。
三分鐘熱度
你的失敗大都源于半途而廢
前段時間,幫朋友搬家,發(fā)現(xiàn)她的書架已經(jīng)落了厚厚一層灰。
書架上還貼著年初她制定的讀書計劃,但是三個月前和我一起買的那本《悲慘世界》,她只在第一天翻了兩頁。
人們總喜歡立flag,卻又總是三分鐘熱度,堅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堅持不下去。
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失敗,其實都源自半途而廢。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需要耐心地持續(xù)積累,而不是一開始急功近利的沖刺。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在90多歲的年紀仍在做壽司。
他有一句話,值得與每個人共勉:“職人的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堅持,是通往美好的最佳捷徑。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經(jīng)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你想要的樣子。
害怕被拒絕: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阿里巴巴人力資源總監(jiān)曾經(jīng)透露過招工的基本要求,其中有這樣一條:“要皮實,不要玻璃心,事情過了就過了,不能變成心里的一個結(jié)。”
很多人有很強的“自尊心”,十分在乎面子。
所以面對那些可能被拒絕的事,會喪失嘗試的勇氣。
央視主持人王利芬曾經(jīng)這樣描述過自己的從業(yè)經(jīng)歷:“以前很怕別人拒絕,更怕別人輕慢,年齡越來越大發(fā)現(xiàn),被拒絕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被輕慢更是認識自我的最好方式,用這個角度看問題就再也不會難受,不會尷尬。
無論國家總統(tǒng)還是街頭難民,每個人都有無助的時候,都有被輕視甚至被蔑視和凌辱的時候,這是人生很重要的需要承受和成長的部分,它無關尊嚴,只關乎看問題的角度和生活的況味?!?
一無所有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顆玻璃心。
別讓無謂的自尊,斷送了你的前程。
所有的痛苦和委屈,不過是為了以后能更好的站起來,挺拔的生活著。
自我設限:殺死自己的潛能力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生物實驗:
生物學家將跳蚤隨意向地上一拋,它能從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
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一個蓋子,這時跳蚤會跳起來撞到蓋子。
過一段時間,拿掉蓋子,發(fā)現(xiàn)雖然跳蚤繼續(xù)在跳,但已經(jīng)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生命終結(jié)都是如此。
原來它們已經(jīng)調(diào)節(jié)了自己跳躍的高度,而且適應了這種情況,不再改變。
其實人也一樣,生活中很多人也在過著“跳蚤人生”。
因為屢次失敗,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也不敢再跳上新的高度了。
始終記得《阿甘正傳》里的一段對話:“你以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什么意思,難道我以后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 ”
卓越的人生是夢想的產(chǎn)物,一個人的期望值越高,達成期望的可能性越大。
正如羅斯福說的那樣:“沒有你的同意,沒有人讓你以為你低人一等?!?
逃避現(xiàn)實:白日夢患者
這個社會流行一個詞:佛系?!胺鹣底x書”,考前不復習分數(shù)全靠師生情;
“佛系考研”,考上是緣考不上是命;
“佛系員工”,不求步步高升只求當條咸魚;
......
但是仔細想想,這些“佛系”似乎并非“真佛”,更像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鴕鳥心理”。
有一句話說得好:
人,可以逃避現(xiàn)實,但是不能逃避人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心懷向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在現(xiàn)實中慢慢成長。
逃避現(xiàn)實很容易,只需要放棄就好,放棄要強的念頭,放棄變好的愿望......
但是這個世界不會優(yōu)待任何一個人,路還是要自己走,早早地放棄了那些珍貴的東西,以后的日子只會更難度過。
人生那么長,總要用一段時間的不自由,來換取剩余人生的自由。
那些虛度的光陰,未來需要用千百倍的辛苦償還。
同樣,那些努力拼搏的日子,終將迎來屬于自己的光榮綻放。
人生沒有那么多捷徑,但是牢記一個人沒有出息的9大根源,也許你的人生會走得更加從容和坦然。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