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它要求每一個管理者都要到位、盡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結,每天都要對當天的情況進行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處理等等。”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我們認為,任何一所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針對自己的辦學實際,針對自己的生源特點,研究自己的管理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管理。為了實施精細化管理,我們學校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明確各自責任原國家足球隊主教練米盧的帽子上有一行字,寫的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我們先利用各種方式對學校教職工進行觀念培訓,要求大家“在細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下工夫”,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統一大家的思想認識,形成精細化管理的輿論氛圍。然后,我們通過召開學校事務擴大會議,在討論的基礎上,出臺了《西宅小學管理規(guī)定》,用這把尺子來加強對教職員工的管理。在規(guī)定中,實行“誰的課堂誰負責”、“誰的班級誰負責”、“誰的任務誰負責”、“誰分管誰負責”的的崗位責任制。除此之外,大到教育教學行為,小到教師的言行舉止,也都給以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認為,只有嚴以律“師”,才能嚴以律“生”,只有老師緊起來,老師才能把這種“緊”傳遞給學生,學生才能緊起來。
2、重視過程管理曾有一著名學者如是說,學習如登山。登山的路徑選擇,一般有三種。第一種,山上本無所謂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路多的是,自己選擇一條上去即成。其樂趣既在于“無限風光在險峰”,又有許許多多個體化的體驗和過程性的享受。第二種,是選最好走的路,大家一窩蜂地擠在“預設”的水泥石板路上,這樣登山,尚有過程,但個體化的體驗少了。第三種,是省事省時省力,坐纜車“呼啦啦”直奔主要景點而去。這樣“登山”,不僅沒有個體化的體驗,連過程性也被省略了。其實,學校管理也如同登山一樣,老是走第三條路,只重視結果肯定是不行的。走第二條路,缺少“過程”中的個性化體驗,這樣的管理既不利于學校的發(fā)展,也不利于管理者個性的張揚。結果是重要的,過程也十分重要,我們應盡可能走第一條路,在“過程管理”中獲得獨特的體驗,在“過程管理中”享受結果的快樂。新課程改革不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嗎?其中,“過程與方法”首次作為一個教育目標提出,這意味著教育將普遍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我們的管理也要跟上這一轉變,必須關注學生的每一個行動(如聽課、筆記、作業(yè)、提問等),關注學生的每一天,甚至每一節(jié)課,構建學生的成長記錄。
3、堅持制度管理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履行崗位職責,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水平,是學校多年來的重要工作方法和管理經驗。完善教師督導、綜合管理制度,突出反饋環(huán)節(jié);強化中層目標管理,建立年度中層述職和群眾考評制;完善考核、職稱晉升等制度,努力構建優(yōu)質高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堅持校務公開制度,完善每年一次的財務內審制度和行風監(jiān)督制度;加強行風建設,嚴格收費管理,管好用好有限經費;完善公物財產的保管賠償制度,制定各專用教室的使用細則;關心教師身心健康,建立教師定期體檢制度。
4、加強監(jiān)督力量我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根據管理的實際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制度建立以后,推行制度的過程,就是對教職工的行為進行外部約束、限制的過程。這種外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學校領導層的意志。但進行單純的外部約束,只能束縛師生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使師生成為喪失個性的一個消極的結果——為執(zhí)行制度而執(zhí)行制度。我們認為,應該逐步把制度文本轉化為學校組織成員共同的文化,讓師生員工從依賴規(guī)章守則轉變?yōu)槟軌蛄晳T地、自覺地遵守制度。為此,我們學校設置了一個“監(jiān)督組”,監(jiān)督組直接對校長負責,擔負起全面檢查、監(jiān)督的權利,發(fā)揮對學校管理的監(jiān)控作用。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法,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對責任人通報檢查結果。學校的各項檢查做到標準明確,檢查結果在校園公告欄上及時公布,以增強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