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楚唐教育一鍵關注
關注楚唐腦力,打造最強大腦
文/經濟學人 方然 大貓今天這篇《最強大腦訓練方法論》文章,不管是對大腦學習的興趣愛好者、家長、同行老師,或者對最強大腦選手質疑的朋友,我建議大家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耐心的看完,相信對大家一定有幫助和啟示。《最強大腦》的評委高曉松對于挑戰(zhàn)選手打出的分數(shù)普遍偏低,理由是:這都是可以練成出來的。科學顧問Dr魏則說,最強大腦都是天賦加練!最強大腦究竟是天賦異秉還是后天練就呢?最強大腦究竟有無規(guī)律可循呢?有不少人相信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從理論上說,除了某些體育項目對天生的身高和體型有特殊要求之外,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最強大腦”!智商高才是最強大腦?是不是智商高才能稱得上是最強大腦呢?20多年前,芝加哥大學的教育學家 Benjamin Bloom 曾經深入考察過120名從音樂到數(shù)學多個領域內的精英人物,發(fā)現(xiàn)他們幼年時代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后人的研究更證明,不同領域,智商跟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專家水平沒有必然關系。最強大腦可以后天練成!有個匈牙利心理學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當,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被訓練成任何一個領域內的高手!為了證明這一點,他選擇了一個傳統(tǒng)上女性不擅長的項目,也就是國際象棋。結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訓練成了國際象棋世界大師,這就是著名的波爾加三姐妹。這個實驗甚至證明哪怕你不愛好這個領域,也能被訓練成這個領域的大師,因為三姐妹中的一個并不怎么喜歡國際象棋。大家能和保險銷售和郵局的工作人員聯(lián)系起來嗎,好像不能!但他們確是中國首兩位記憶大師張杰和王茂華,沒有先天的幫助,靠的都是后天的方法訓練。理論上的可能,現(xiàn)實中為何未能練成大師?答案很簡單:成為大師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每天練三小時,完成一萬小時需要十年時間,但這只是達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統(tǒng)計表明對音樂家而言,世界級水平要求的訓練時間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關鍵的并不是練習的時間,而是練習的方法。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們在學習上投入的總時間沒有直接關系,關鍵是學習方法。過去多年來,訓練方法是不斷進步的。比如說作曲,假設一名普通學生使用普通訓練方法六年時間能達到的水平,另一個學生使用新的訓練方法三年就能達到,那么我們可以說這個新訓練方法的“有效指數(shù)”(訓練的效率)是200%;莫扎特當時的訓練,他的有效指數(shù)是130%;20世紀的天才也許沒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訓練水平都能達到300%到500%!事實上,我們今天在所有領域都比過去做得更好,體育與腦力世界紀錄被不斷打破,最強大腦與頂尖高手們的技巧也是過去根本無法想象的。訓練方法重要性的另一個體現(xiàn)是“天才”的扎堆出現(xiàn),比如說美國的籃球、巴西的足球、韓國對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說中國對乒乓球的的絕對優(yōu)勢。更進一步,哪怕你這個國家傳統(tǒng)上并不擅長這個項目,只要有一名教練摸索掌握了科學訓練法,那么他就可以帶出一代絕世高手,比如恒大的原教練里皮。人們經常感慨中國14億人居然找不到11個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億人必然足以產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練出來的,而中國缺乏有效的練習環(huán)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歐洲小國(泰國民間的足球參與人數(shù)超過200萬,中國尚不足12萬)。中國的腦力運動起步比歐美等國家要晚。2002年,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和了解了腦力運動,自2003年起,中國隊開始參加世界腦力錦標賽,首戰(zhàn)告捷。自此,中國代表隊在世界腦力錦標賽上屢創(chuàng)新高,不斷取得輝煌的成績。截止到2013年,中國共有75位獲得“世界記憶大師”稱號,占據了世界記憶大師數(shù)量的半壁江山。我們還以最強大腦的參賽選手舉例,透過現(xiàn)象,看最強大腦的能力本質:最強大腦其實是對大腦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微觀辨析能力、圖像與聲音處理能力、邏輯能力、空間感知能力,思維理解能力的全方位展示。以記憶力來舉例,《最強大腦》兩季的中國大腦戰(zhàn)隊成員共24人,記憶大師有13人(王峰為迎戰(zhàn)德國的腦力高手博里斯和西蒙,先后參加了兩季)。先看下第二季的記憶大師,他們是王者歸來王峰、空間游俠劉健、聲波捕手李露、辨臉王李威、數(shù)字怪杰林建東;再來看看第一季的記憶高手,他們是人眼掃描儀黃金東、閃電速配王王峰、指紋神探吳天勝、神奇小子劉鴻志、雷達少年倪梓強、二進制神童李云龍、超級找茬王鄭才千、超人老師楊冠新!這些頂尖的記憶高手,使用聯(lián)想、編碼、地點等一系列記憶的方法,在后天經過了長時間的系統(tǒng)的訓練,從而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讓自己的記憶能力有了大幅的提升。“最強大腦”訓練方法哪家強?“苦”字訣 “愛”字說中國傳統(tǒng)思維比較強調一個“苦”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甚至是頭懸梁錐刺股。而近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則開始強調一個“愛”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調寓教于樂。“頓悟”覺很多勵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學書籍最愛強調的似乎是“頓悟”。認為一個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想通,他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個人頓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會非常簡單地在本來應該屬于自己的領域成為天才人物。一個銷售員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小說家,一個醫(yī)生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畫家 —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從來沒有寫過小說或者畫過畫 — 但他們認為他們距離“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遙,一旦嘗試了就會爆發(fā)成為天才。科學是評判的唯一標準!借用Dr.魏在《最強大腦》節(jié)目上說的一句話: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事實是所有這些關于成功學的個人經驗和勵志故事都不科學。假設一個成功人士做過一百件事,包括參加演講比賽,衣著有個性,聽英文歌曲,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等等,他會非常自得地把這一百件事都寫進自傳,沒準還要加上女朋友的影響。然而其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問題是他和讀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科學不相信勵志故事,只相信調查研究。在過去二三十年內,心理學家們系統(tǒng)地調研了各行各業(yè)內的從新手,一般專家到世界級大師們的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員,音樂家,國際象棋棋手,醫(yī)生,數(shù)學家,有超強記憶力者等等,試圖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性。《最強大腦》第二季的國際賽,中國與日本隊的腦力PK已經錄制完畢。由于尚未播出,我先不做劇透的事情。單從兩國參賽選手的實力差距看,除了水哥外,速算和魔方選手差的可能不是一個層級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了,在中國選手備戰(zhàn)世界腦力錦標期間,日本的NHK電視臺,為了詳細了解中國參賽選手的訓練情況,幾乎是全程拍攝參賽者的訓練內容。而在中國舉辦的幾屆世錦賽,央視臺播出的僅僅是比賽當天的實況賽程播報,14年海南的腦力世錦賽,央視竟未作任何的報道,差別如此明顯!2006年,一本900多頁的書,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這是“怎樣煉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此書直接引領了后來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xiàn),包括格拉德威爾的《異類》,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學家們不但證明了“最強大腦”是練出來的,而且通過考察各個領域最好的訓練方法的共性,總結了一套統(tǒng)一的練習方法,這就是所謂“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最強大腦的科學訓練方法論的核心。刻意練習1.只在“學習區(qū)”練習科學家們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發(fā)現(xiàn)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yè)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xù)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圓形區(qū)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qū)”,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qū)”,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qū)”。只有在學習區(qū)里面練習,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能開拓思維和視野,激發(fā)潛力,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qū)”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在很多情況下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從旁觀者的角度更能發(fā)現(xiàn)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想擴大舒適區(qū),前提是能夠主動的跨入新的學習區(qū),并把學習區(qū)轉化為你的舒適區(qū)。事實上,由于每個人性格喜好各有差異,各個區(qū)域之間的界線并不是絕對的,比如,蹦極對我來說屬于恐懼區(qū),但是可能位于你的學習區(qū)之內。很多學生參加我的最強大腦課程的方法練習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疑問:方然老師,為什么我感覺這個方式不如死記硬背來得快,為什么使用方法要耗費這么多的時間?我要說,恭喜你,我們正在走出舒適區(qū),在進入一個嶄新的學習區(qū)。很多孩子偏科、厭學甚至放棄學習,很大程度也是因為舒適區(qū)不足以完成學習的任務,沒有進入有效的學習區(qū),在恐慌區(qū)學習得不到有效的改觀。一般的學校課堂往往有幾十人按照相同的進度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是沒有針對性的。同樣的內容,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舒適區(qū)根本無需再練,而對某些學生則是恐慌區(qū)。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小班學習,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授。真正高手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不如說是師傅帶學徒。在很多領域的專家高手,幾乎都有一個非常棒的啟蒙老師!例如鋼琴家郎朗3歲練習鋼琴,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最強大腦第一季選手李云龍,啟蒙老師也是他的父親,李勇老師。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距離我們太遠了,作為和大家的一樣的普通人,上我課程的很多家長會問我,方然老師的口才怎么那么好。我告訴大家,以前我是個口才比較嚴重,說話會臉紅語無倫次的人。四年級,我們班主任是一位新來的語文老師,他發(fā)現(xiàn)我朗讀不口吃,晨讀安排我領讀。就這樣一件事情,半年以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口吃的毛病基本上沒有了(有廣告痕跡但是事實確實如此)。在一次演講比賽中,我拿了全市的第二名,后來我才知道,參賽的是80多位各個學校推選出來的演講高手,當時報名和指導,都是那位啟蒙老師,幾乎全程輔導,直到比賽結束,現(xiàn)在在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很多都得益于我的啟蒙老師。教育教學與訓練,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長!一個優(yōu)秀的教練,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潛能,并陪伴孩子一起發(fā)現(xiàn),因材施教口傳心授,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與訓練,我們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孩子超人般的蛻變。2.大量重復訓練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復。美國加州有個“害羞診所”(The Shyness Clinic),專門幫助那些比如說不敢和異性說話的人克服害羞心理。這個診所的心理學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療法,什么童年回憶之類,他們相信練習。他們認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觀點。怎么治療恐女癥?做法是設計各種不同難度的場合進行對話訓練。最初是在房間內集體對話,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訕要求約會。最高難度是有意在公共場合做出使自己難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個西瓜掉在地上摔壞。這種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的辦法正是MBA課程的精髓。在商學院里一個學生每周可能要面對20個真實發(fā)生過的商業(yè)案例,學生們首先自己研究怎么決策,提出解決方案,最后老師給出實際的結果并作點評。學習商業(yè)決策的最好辦法不是觀察老板每個月做兩次決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擬的決策。軍事學院的模擬戰(zhàn),飛行員在計算機上模擬各種罕見的空中險情,包括丘吉爾對著鏡子練習演講,都是重復訓練。參加《最強大腦》節(jié)目的選手,人臉掃描儀、指紋神探、辨骨識人、辨變臉、三維百家姓、竊聽風云......哪一個項目不是選手在背后付出了大量的訓練呢,就像古代小故事的主人公賣油翁所說:唯手熟爾!在學習中,最強大腦們擅長進行學習拆解,進行“分塊練習”!比如說,記憶數(shù)字,首先要進行編碼的圖像轉化,將轉化圖像進行想象聯(lián)結,將其放到熟悉的空間場景中,進行回憶。每一項的訓練,都有嚴苛的標準。在這種訓練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在最強大腦課程的學習中,我經常和學員們分享,學習就像打太極,先慢后快,以靜制動!在美國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學校里,甚至有禁止學生把一支曲子連貫地演奏的要求,規(guī)定如果別人聽出來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說明你沒有正確練習。3.持續(xù)獲得有效的反饋傳道,授業(yè),解惑,老師和教練最大的用處是什么?也許對一般人來說小學老師最大的作用是激發(fā)了他學習的興趣,教會了他什么東西,曾經有過傳道授業(yè)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對他們而言,老師和教練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時的反饋。訓練的過程做得好與不好,最好有教練隨時指出,本人必須能夠隨時了解練習結果??床坏浇Y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在某種程度上,有效的反饋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調整。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馬上進行調整,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從訓練的角度,一個真正好教練是什么樣的?John Wooden 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他曾經率領 UCLA 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 NCAA 冠軍。為了獲得 Wooden 的執(zhí)教秘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了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統(tǒng)計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 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而有75% 是純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動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見的辦法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xiàn)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與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練從不發(fā)表什么激情演說,甚至不講課,說話從不超過20秒。他們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所有訓練都事先進行無比詳細的計劃,甚至包括教運動員怎么系鞋帶。他們仿佛有一種詭異的知道學員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能指出學生在技術上最需要什么。他們是絕對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斷地提供高度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高手工作的時候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并不斷尋求改進。連續(xù)兩屆世界腦力錦標賽的總冠軍王峰,在參賽前,自己一個人,在出租房內,進行持續(xù)的封閉的比賽模擬訓練。4.精神高度集中刻意練習沒有“寓教于樂”這個概念。曾經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球迷可能認為C羅那樣的天才級別的高富帥球星很厲害,球迷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員能完成C羅的訓練強度,因為太苦了。5.單獨練習的時間為什么很多人參加了最強大腦的記憶或者思維導圖課程學習,效果不是很明顯? 真正決定你水平的不是集體上課的時間,而是單獨練習的時間。那些幻想著只在課堂上學習就想要成為記憶高手的學員,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樣的學員,浪費時間和金錢,沒有效果,信心上還受了打擊,我是不建議這樣的學員,參加我的課程訓練的。心理學家將練琴的學生平均分成三組,其中最好的兩個組學生平均每周有24小時的單獨練習,而第三個組只有9小時。到18歲,最好的組中,學會平均總共練習了7410小時,而第二組是 5301小時,第三組 3420小時。第二組的人現(xiàn)在跟最好的組一樣努力,可是已經晚了??梢娨氤蔀槭澜缂壐呤?,一定要盡早投入訓練,這就是為什么天才音樂家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苦練了。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最強大腦”的訓練原理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認為,幾乎沒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會的。哪怕是對簡單物體的識別,把東西抓取過來這些簡單的動作,也是嬰兒后天學習的結果。基因的做法是先預設一些對刺激的基本反應和感覺,比如看見好吃的東西我們會餓等等。這些基本的反應需要調動的神經較少。但對于更高級別的技能,比如演奏音樂,需要協(xié)調調動很多神經,就必須靠后天學習了。人的任何一個技能,都是大腦內一系列神經纖維傳遞的電脈沖信號的組合。有科學家認為,大腦中的髓磷脂是技能訓練的關鍵!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不管練習什么,我們都是在練習大腦中的髓磷脂。它的作用是像膠皮把電線包起來一樣,把這些神經纖維給包起來,通過防止電脈沖外泄而使得信號更強,更快,更準確。髓磷脂會觀測腦神經纖維的信號發(fā)射和組合,哪些神經纖維用的越多,它們就過去把這一段線路給包起來,使得線路中的信號傳遞更快,形成高速公路。這就是為什么練習是如此重要。最強大腦選手展示的多種能力,髓磷脂可以輔助選手訓練過程中,擴大學習舒適區(qū)的范圍。習慣的養(yǎng)成與改變,借助髓磷脂的工作原理,也能得到有效的詮釋。誰在鼓勵你練成最強大腦?如果說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學家無法用后天訓練解釋的,那就是興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對某一領域感興趣與熱愛。感興趣并不一定說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興趣只要愿意練,也能練成。興趣最大的作用是讓人愿意在這個領域內持續(xù)的苦練。每年的世界腦力錦標賽,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參加,不少選手都是多屆連續(xù)參賽。究其原因,很多人給出的答案近乎驚人的一致:我喜歡這項運動!不練習一萬小時,一定成不了頂尖高手,但問題是考慮到機遇因素,練了這一萬小時也未必成功。興趣與熱愛,也許比起結果來,更能溫暖鼓勵我們堅持與前行!不論如何,刻意練習是個科學方法,也是《最強大腦訓練方法論》的核心。如果有機緣,曉松大哥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歡迎拍磚討論,真理永遠越辯越明!《最強大腦訓練方法論》的內容,也值得我們把它運用到日常的學習與工作中去。最強大腦來自刻意練習,最強大腦是可以練成的!堅持看完此文的伙伴們,如果認為此文有些許益處,請大家將文章轉給你認為有幫助的伙伴,也可以加我的微信探討交流(微信號:18621322008)!關注 · 楚唐腦力
文/經濟學人 方然 大貓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比較強調一個“苦”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甚至是頭懸梁錐刺股。而近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則開始強調一個“愛”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調寓教于樂。
很多勵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學書籍最愛強調的似乎是“頓悟”。認為一個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想通,他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個人頓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會非常簡單地在本來應該屬于自己的領域成為天才人物。一個銷售員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小說家,一個醫(yī)生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畫家 —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從來沒有寫過小說或者畫過畫 — 但他們認為他們距離“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遙,一旦嘗試了就會爆發(fā)成為天才。
借用Dr.魏在《最強大腦》節(jié)目上說的一句話: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事實是所有這些關于成功學的個人經驗和勵志故事都不科學。假設一個成功人士做過一百件事,包括參加演講比賽,衣著有個性,聽英文歌曲,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等等,他會非常自得地把這一百件事都寫進自傳,沒準還要加上女朋友的影響。然而其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問題是他和讀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學不相信勵志故事,只相信調查研究。在過去二三十年內,心理學家們系統(tǒng)地調研了各行各業(yè)內的從新手,一般專家到世界級大師們的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員,音樂家,國際象棋棋手,醫(yī)生,數(shù)學家,有超強記憶力者等等,試圖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性。
《最強大腦》第二季的國際賽,中國與日本隊的腦力PK已經錄制完畢。由于尚未播出,我先不做劇透的事情。單從兩國參賽選手的實力差距看,除了水哥外,速算和魔方選手差的可能不是一個層級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了,在中國選手備戰(zhàn)世界腦力錦標期間,日本的NHK電視臺,為了詳細了解中國參賽選手的訓練情況,幾乎是全程拍攝參賽者的訓練內容。而在中國舉辦的幾屆世錦賽,央視臺播出的僅僅是比賽當天的實況賽程播報,14年海南的腦力世錦賽,央視竟未作任何的報道,差別如此明顯!
2006年,一本900多頁的書,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這是“怎樣煉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此書直接引領了后來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xiàn),包括格拉德威爾的《異類》,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
科學家們不但證明了“最強大腦”是練出來的,而且通過考察各個領域最好的訓練方法的共性,總結了一套統(tǒng)一的練習方法,這就是所謂“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最強大腦的科學訓練方法論的核心。
科學家們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發(fā)現(xiàn)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yè)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xù)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圓形區(qū)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qū)”,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qū)”,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qū)”。只有在學習區(qū)里面練習,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能開拓思維和視野,激發(fā)潛力,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qū)”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在很多情況下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從旁觀者的角度更能發(fā)現(xiàn)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想擴大舒適區(qū),前提是能夠主動的跨入新的學習區(qū),并把學習區(qū)轉化為你的舒適區(qū)。事實上,由于每個人性格喜好各有差異,各個區(qū)域之間的界線并不是絕對的,比如,蹦極對我來說屬于恐懼區(qū),但是可能位于你的學習區(qū)之內。
很多學生參加我的最強大腦課程的方法練習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疑問:方然老師,為什么我感覺這個方式不如死記硬背來得快,為什么使用方法要耗費這么多的時間?我要說,恭喜你,我們正在走出舒適區(qū),在進入一個嶄新的學習區(qū)。
很多孩子偏科、厭學甚至放棄學習,很大程度也是因為舒適區(qū)不足以完成學習的任務,沒有進入有效的學習區(qū),在恐慌區(qū)學習得不到有效的改觀。
一般的學校課堂往往有幾十人按照相同的進度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是沒有針對性的。同樣的內容,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舒適區(qū)根本無需再練,而對某些學生則是恐慌區(qū)。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小班學習,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授。真正高手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不如說是師傅帶學徒。
在很多領域的專家高手,幾乎都有一個非常棒的啟蒙老師!例如鋼琴家郎朗3歲練習鋼琴,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最強大腦第一季選手李云龍,啟蒙老師也是他的父親,李勇老師。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距離我們太遠了,作為和大家的一樣的普通人,上我課程的很多家長會問我,方然老師的口才怎么那么好。我告訴大家,以前我是個口才比較嚴重,說話會臉紅語無倫次的人。四年級,我們班主任是一位新來的語文老師,他發(fā)現(xiàn)我朗讀不口吃,晨讀安排我領讀。就這樣一件事情,半年以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口吃的毛病基本上沒有了(有廣告痕跡但是事實確實如此)。在一次演講比賽中,我拿了全市的第二名,后來我才知道,參賽的是80多位各個學校推選出來的演講高手,當時報名和指導,都是那位啟蒙老師,幾乎全程輔導,直到比賽結束,現(xiàn)在在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很多都得益于我的啟蒙老師。
教育教學與訓練,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長!一個優(yōu)秀的教練,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潛能,并陪伴孩子一起發(fā)現(xiàn),因材施教口傳心授,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與訓練,我們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孩子超人般的蛻變。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復。美國加州有個“害羞診所”(The Shyness Clinic),專門幫助那些比如說不敢和異性說話的人克服害羞心理。這個診所的心理學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療法,什么童年回憶之類,他們相信練習。他們認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觀點。怎么治療恐女癥?做法是設計各種不同難度的場合進行對話訓練。最初是在房間內集體對話,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訕要求約會。最高難度是有意在公共場合做出使自己難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個西瓜掉在地上摔壞。
這種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的辦法正是MBA課程的精髓。在商學院里一個學生每周可能要面對20個真實發(fā)生過的商業(yè)案例,學生們首先自己研究怎么決策,提出解決方案,最后老師給出實際的結果并作點評。學習商業(yè)決策的最好辦法不是觀察老板每個月做兩次決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擬的決策。軍事學院的模擬戰(zhàn),飛行員在計算機上模擬各種罕見的空中險情,包括丘吉爾對著鏡子練習演講,都是重復訓練。
參加《最強大腦》節(jié)目的選手,人臉掃描儀、指紋神探、辨骨識人、辨變臉、三維百家姓、竊聽風云......哪一個項目不是選手在背后付出了大量的訓練呢,就像古代小故事的主人公賣油翁所說:唯手熟爾!
在學習中,最強大腦們擅長進行學習拆解,進行“分塊練習”!比如說,記憶數(shù)字,首先要進行編碼的圖像轉化,將轉化圖像進行想象聯(lián)結,將其放到熟悉的空間場景中,進行回憶。每一項的訓練,都有嚴苛的標準。在這種訓練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在最強大腦課程的學習中,我經常和學員們分享,學習就像打太極,先慢后快,以靜制動!在美國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學校里,甚至有禁止學生把一支曲子連貫地演奏的要求,規(guī)定如果別人聽出來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說明你沒有正確練習。
也許對一般人來說小學老師最大的作用是激發(fā)了他學習的興趣,教會了他什么東西,曾經有過傳道授業(yè)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對他們而言,老師和教練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時的反饋。
訓練的過程做得好與不好,最好有教練隨時指出,本人必須能夠隨時了解練習結果??床坏浇Y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在某種程度上,有效的反饋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調整。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馬上進行調整,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John Wooden 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他曾經率領 UCLA 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 NCAA 冠軍。為了獲得 Wooden 的執(zhí)教秘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了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統(tǒng)計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 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而有75% 是純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動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見的辦法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xiàn)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
與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練從不發(fā)表什么激情演說,甚至不講課,說話從不超過20秒。他們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所有訓練都事先進行無比詳細的計劃,甚至包括教運動員怎么系鞋帶。他們仿佛有一種詭異的知道學員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能指出學生在技術上最需要什么。他們是絕對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斷地提供高度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
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高手工作的時候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并不斷尋求改進。連續(xù)兩屆世界腦力錦標賽的總冠軍王峰,在參賽前,自己一個人,在出租房內,進行持續(xù)的封閉的比賽模擬訓練。
刻意練習沒有“寓教于樂”這個概念。曾經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球迷可能認為C羅那樣的天才級別的高富帥球星很厲害,球迷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員能完成C羅的訓練強度,因為太苦了。
為什么很多人參加了最強大腦的記憶或者思維導圖課程學習,效果不是很明顯?
真正決定你水平的不是集體上課的時間,而是單獨練習的時間。那些幻想著只在課堂上學習就想要成為記憶高手的學員,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樣的學員,浪費時間和金錢,沒有效果,信心上還受了打擊,我是不建議這樣的學員,參加我的課程訓練的。
心理學家將練琴的學生平均分成三組,其中最好的兩個組學生平均每周有24小時的單獨練習,而第三個組只有9小時。
到18歲,最好的組中,學會平均總共練習了7410小時,而第二組是 5301小時,第三組 3420小時。第二組的人現(xiàn)在跟最好的組一樣努力,可是已經晚了??梢娨氤蔀槭澜缂壐呤?,一定要盡早投入訓練,這就是為什么天才音樂家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苦練了。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認為,幾乎沒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會的。哪怕是對簡單物體的識別,把東西抓取過來這些簡單的動作,也是嬰兒后天學習的結果。基因的做法是先預設一些對刺激的基本反應和感覺,比如看見好吃的東西我們會餓等等。這些基本的反應需要調動的神經較少。但對于更高級別的技能,比如演奏音樂,需要協(xié)調調動很多神經,就必須靠后天學習了。
人的任何一個技能,都是大腦內一系列神經纖維傳遞的電脈沖信號的組合。有科學家認為,大腦中的髓磷脂是技能訓練的關鍵!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不管練習什么,我們都是在練習大腦中的髓磷脂。它的作用是像膠皮把電線包起來一樣,把這些神經纖維給包起來,通過防止電脈沖外泄而使得信號更強,更快,更準確。髓磷脂會觀測腦神經纖維的信號發(fā)射和組合,哪些神經纖維用的越多,它們就過去把這一段線路給包起來,使得線路中的信號傳遞更快,形成高速公路。這就是為什么練習是如此重要。
最強大腦選手展示的多種能力,髓磷脂可以輔助選手訓練過程中,擴大學習舒適區(qū)的范圍。習慣的養(yǎng)成與改變,借助髓磷脂的工作原理,也能得到有效的詮釋。
如果說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學家無法用后天訓練解釋的,那就是興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對某一領域感興趣與熱愛。感興趣并不一定說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興趣只要愿意練,也能練成。興趣最大的作用是讓人愿意在這個領域內持續(xù)的苦練。
每年的世界腦力錦標賽,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參加,不少選手都是多屆連續(xù)參賽。究其原因,很多人給出的答案近乎驚人的一致:我喜歡這項運動!不練習一萬小時,一定成不了頂尖高手,但問題是考慮到機遇因素,練了這一萬小時也未必成功。興趣與熱愛,也許比起結果來,更能溫暖鼓勵我們堅持與前行!
不論如何,刻意練習是個科學方法,也是《最強大腦訓練方法論》的核心。如果有機緣,曉松大哥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歡迎拍磚討論,真理永遠越辯越明!《最強大腦訓練方法論》的內容,也值得我們把它運用到日常的學習與工作中去。最強大腦來自刻意練習,最強大腦是可以練成的!堅持看完此文的伙伴們,如果認為此文有些許益處,請大家將文章轉給你認為有幫助的伙伴,也可以加我的微信探討交流(微信號:18621322008)!
關注 · 楚唐腦力
講師網官微
找講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