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丹理篇
第一節(jié) 丹道原理
丹道原理有二。(一)宇宙創(chuàng)生之理,在人體自身“內(nèi)部”重現(xiàn)宇宙萬物創(chuàng)生之過程,并應(yīng)用仙家逆返妙法使自身歸入創(chuàng)生宇宙之大道,再行凝聚和合歸復(fù)之法而重創(chuàng)一超生命實體——仙人,此段乃煉炁化神和煉神返虛之工程。此“內(nèi)部”者乃“玄關(guān)一竅”,又稱作“玄牝”。此步工程乃天元工程次第,宇宙創(chuàng)生之前是何?宇宙是怎樣創(chuàng)生的?我們必須對此二問題有所大概之明白。創(chuàng)生之“時”,既無觀察者,又無被觀察者,故創(chuàng)世之“時”,切不是我們?nèi)祟愔季S所能摹想出的。故沒有時間和空間,無動無靜,無陰無陽,無物質(zhì)無精神?也可能一切都有?勉強用四個字概括為“虛無混沌”。既虛無又混沌,所以要再現(xiàn)宇宙之創(chuàng)生過程,則首先是必使我之“心身”入歸“虛無混沌”。此個人之“虛無混沌”非是勉強摹想得來,乃是不思而來,自然而來,因一旦有想有思,則有所對待,而產(chǎn)生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變成造作之“虛無混沌”矣,非宇宙創(chuàng)生之“虛無混沌”矣。
第二個問題,“虛無混沌”之后的宇宙是由何形成,怎樣形成?形成的過程怎樣?綜合人類所有深層理論,無外乎三個原理,①“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形成才有了所謂宇宙之概念。②動機之現(xiàn)象和靜機之現(xiàn)象的最初呈相,之后才有了精神與物質(zhì)的“概念和形成”。③正、反、陰、陽之相互“作用和對待”的建構(gòu)完成之后,方有了宇宙之實體形成。以上三個原理乃宇宙實體之總原理,任何學(xué)說皆含括于內(nèi)。
故“虛無混沌”過后,首先必定產(chǎn)生出“觀察者”(先天元神)與被觀察者,接后才是動靜陰陽之機的生化流轉(zhuǎn),被觀察者乃“元炁”也。
以上為宇宙創(chuàng)生之原理應(yīng)用于人體自身修煉的過程。有的稱此段丹法為虛無丹法,天元丹法,皆以逆返之道行之。
原理之(二),應(yīng)用男女陰陽交媾而生人的深層原理而煉自身神炁,丹書云:“老化青,青化少,少化童,童化嬰,嬰化胎,胎化血,血化炁,炁化神,神返虛,虛實相通,同于大道。”男女凡陰凡陽之交媾后,產(chǎn)生出肉體凡人。那么自身內(nèi)真陽真陰之交媾后,則產(chǎn)生出陽神真人,成就先天胎息。修丹者初步達到之效果即為返老還童,先神氣交合而返童體,再后天真陰真陽之神氣完全交合而使童返入童體,再后天真陰真陽之神氣完全交合后而使童返入到嬰兒之神炁狀態(tài)。再先天真陰陽交合而使嬰返入母腹之胎兒神炁狀態(tài),最后返歸父母交媾之始初。丹經(jīng)謂:“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到此,陽神完全成就。整個丹法全部完成。
以上乃人元金丹大道之原理,一般應(yīng)于煉精化炁與煉炁化神之工程次第。
其實天元、人元,虛無丹法與人元丹法其理為一,關(guān)無二致,并無區(qū)別。宇宙創(chuàng)生之理即生人之理也。唯是一個多用于命功修煉,另一個應(yīng)用于性功修煉。
萬事萬物本為一體,不可強分,皆是以“虛無真空”為中心和樞紐,不管是最初之發(fā)象,還是最終收尾,皆以“虛無真空”含之。而“虛無混沌之真空”也只是一個代名詞。乃為“不可思議”之意思,乃是自然而然,真忘后的不期而遇,性始真空渾無一物,自然無有時空之規(guī)制,丹經(jīng)云:“還丹本無質(zhì)”??谠E有云:“忘里覓,覓中忘,忘中現(xiàn),現(xiàn)中忘”。
第二節(jié) 恍惚、杳冥、虛無
古丹經(jīng)中常有“恍惚、杳冥”二詞出現(xiàn),如“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恍兮、惚兮”等。今讀丹經(jīng)者以為此二詞只不過為一“象征和修飾”罷了,無多大內(nèi)涵,大多數(shù)人皆是一眼掃過,不甚注意,更何論精研,即或稍有注意,而研讀者又錯會其為“昏昏、朦朧、仿佛”之意,此實謬之千里也。
就其文字而象形會意解之,“恍”者從“忄—心”,“光—明、覺”,“惚”者——心之忽然一倏而動,恍惚者,真心之光,見性也,元神將動也?!盎秀薄敝鉃樯駷藕弦缓髮又畷r,內(nèi)不見我,絕非“仿佛、昏昏、朦朧”等情形,丹經(jīng)云:“太極初開基”。元神之覺極明極靈,但又寂靜不動,舉凡身內(nèi)身外,微有動靜之機,則無不及時覺照之。(在此一息之刻,切不可起后天之明覺心)。
杳冥者乃虛極靜篤的時刻,全為寂然不動,神炁完全合一,無知無覺,神歸入炁中,無光無照,一片混沌,杳冥之極者乃為混沌,混沌久之乃現(xiàn)“恍惚”,恍惚者鴻蒙也。
煉丹學(xué)仙最關(guān)鍵的實際功夫,最緊要處,就要鉆得入“杳冥”,會得“恍惚”。方有真藥、真種,才有所把柄,才能人后天返入先天。
虛無者,空而無物,無念光相也,最后連空亦無,虛無者乃真虛無,非死死之虛,虛無之境有諸多層次。一、有后天中之先天,心身之覺受到的虛空(覺身心不存等)。①見命而不見性,知我而不知有它,在丹道修煉中,此稱之為“精”也。②見神而不見炁,無我而有它,“神”之謂也,二、自然而然之真虛無,杳冥之極則混沌之謂也;三、有中之真虛無,恍惚之謂也。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杳冥恍惚,到此乃先天之先,不可思議摹擬。
三教單傳只一個“虛”,丹經(jīng)云:“亙古亙今之超越者,悉由虛里做功夫”。學(xué)仙以“虛”為“環(huán)中”和總旨,從虛中修出真性命,從虛中尋到真機,從虛中尋得“真一”,以不味的“虛”中之靈覺而采藥,進火以“虛”為橐龠,抽添以“虛”為環(huán)樞。
虛無者,合一之謂也,合一謂之“虛無”,神炁混融,身心仿佛如雪入水,自然入歸虛無,與物合一而忘我,心身自歸虛無。
故“虛”者,非死死之“虛”,乃活活潑潑之“虛”。非造作之“虛”,乃自然之“虛”。非空空之“虛”,乃實實之虛,虛無者,非虛無矣。
“虛無、杳冥、混沌、鴻蒙、合一”,五義實皆一以貫之。
第三節(jié) 精髓——生命及生命之本源
何謂生命?從何而來?生從何來?死到何處?是什么原初“力量”,使我們?nèi)说男呐K搏起、肺臟呼吸、腸胃揉動;是什么原始“力量”使得細胞能夠分裂而成人形?有人會說DNA是生命之本源,此實大錯特錯,DNA乃后天形狀之本源,非先天,DNA只不過是分子的一種排列形式,必須需“找”到創(chuàng)造“DNA”的原始力量,才方可以尋到生命之源。DNA是“誰”創(chuàng)生的呢?DNA分子排列形式的最初“確定和形式”是由什么“能力”來完成的?如不搞清楚此種根本問題,即使完全破譯DNA分子的排列組合之密碼,也終究觸及不到生命之源頭“力量”,更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延長壽命和創(chuàng)造新物種?,F(xiàn)代醫(yī)學(xué)之所謂“克隆技術(shù)”也不過是一種或驗或不驗的生命治療之術(shù)而已,還只探索到生命的皮毛,沒有那種原始推動之力,DNA不可能形成千變?nèi)f化的各種生命形態(tài),由DNA至形成最后生命的這一極復(fù)雜過程更是無法進行,DNA只不過是一件精密工具而已,那原始之“力”方是主人。
以上種種問題,現(xiàn)代科學(xué)并不能提供任何答案和線索,這種生命之源初“第一推動力”究竟是什么?
我仙家丹道之高明和超越處,就是在此個“第一推動力”上做學(xué)問和做實驗。先“尋”到人之所以“生長發(fā)育”的“第一推動力”,進而找到萬事萬物的發(fā)展運動得以進行下去的“第一推動力”。此乃仙家命功之極致原理。
按一般的理論,只要人無任何疾病,且又有外面的能量和物質(zhì)補充,又“及時和足夠”,人應(yīng)該能長生不老甚至不死,因一般理論認為,心臟之跳動和肺之呼吸等無非是物質(zhì)和能量在起作用,消耗一點,就補充一點,沒有什么大不了,自然心臟能永遠跳動下去,肺之呼吸能永遠進行下去,人自可長生不老。
可是,極其驚人的是,不管怎樣,人還是要走向“生、老、病、死”這一條不歸之路。心臟之跳動逐漸衰弱,而直至停止;肺臟之呼吸逐漸變得出多入多,而直至臨終嘆出最后一口氣,細胞由開初之分裂而直至喪老死亡。我們天天補充營養(yǎng),能量和呼吸新鮮空氣。細胞之分裂還是免不了停止,由于分裂停止,無法補充新的細胞,同時細胞又每天每時都死去許多,故生命最終還是化為塵土。即使費盡各種后天之物質(zhì)方法,也不過是使人之生命略略延長而已。
我們再看看其它無生命物質(zhì)運動發(fā)展的規(guī)律,總括所有物質(zhì)之宏觀運行現(xiàn)象,我們可知行星系運動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典型。當(dāng)年,牛頓通過對行星表面運動現(xiàn)象的深入觀察,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但是,此個“萬有引力”也不過是一表面現(xiàn)象而已?!叭f有引力”只有對這一“現(xiàn)狀”(行星運轉(zhuǎn)),進行維持,必需要一個最“原始速度”,行星圍繞太陽運轉(zhuǎn)之現(xiàn)象方可產(chǎn)生,才能表現(xiàn)出“萬有引力”之存在。后來,牛頓顯然認識到這一點,同時更迫切地想找到那能提供“原初速度”的第一推動力,但是無論應(yīng)用怎樣的定量計算和定性之思維分析,皆是杳無所得。最后,牛頓認為,這個“力量”是人的思維不可能認識和掌握的,只好將之歸功于“上帝”,故到晚年他篤信天主教,而研究“上帝”是否存在,離科學(xué)愈來愈遠,以致中年以后,在科學(xué)上無任何成就。
那么此個“第一推動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肯定,這個“東西”肯定不是現(xiàn)代物理學(xué)上特指的物質(zhì)(雖也可稱為物質(zhì)),更不是宗教家所提倡的“心靈”。而是物質(zhì)與心靈兩方面都能聯(lián)絡(luò)的一種“原始的無形無相的生力”。仙家謂此為“先天炁”,此個“先天炁”實不可思議,不可摹想,乃自虛無中生;此個“先天炁”涵有無數(shù)的各種層次的“生命力之要素”;乃宇宙之生命力。
乃生“生”之本,專管創(chuàng)生“生”的“生力”處,故莊子云:“生生都不生,殺生者不死?!?/span>
人之“肉體的生老病死”的發(fā)生原因,即是逐漸減少了此先天炁之原故,大多數(shù)人沒有認識到此個“先天炁”。是為不斷補充食物和能量,而不是“補充”先天,殊不知,補充先天人方可做到長生不老甚至不死,此個先天歸于人身,應(yīng)之于人身則為人之先天元炁,此個元炁其初含藏于生命胚胎的球心空腔內(nèi)(丹經(jīng)云原始祖竅或原始祖炁),后歸藏于臍內(nèi)之空處,人生下后,此個元炁則合歸于人之大腦。從此以后,此個元炁以大腦之神經(jīng)為中樞,再以脊椎之中樞神經(jīng)作干線放散到全身,而用以維持吾人之“生”。故丹經(jīng)云:“要想不老,返精補腦”。即以原始祖炁充盈合歸于大腦之髓,則人自然長生不老,且永無疾病。
所以,先天一炁有三個層次之妙用。一、胚胎時期的不規(guī)則球形內(nèi)腔之虛空元炁,此內(nèi)腔之虛無真空乃人之黃道的最初呈相;二、前對臍輪后對腎之臍內(nèi)“空中”的一縷氳氤“暖炁”,此乃成相之初竅,此竅直上,通泥丸,與眉心連通,故又有稱兩眉之間為祖竅者;三、腦髓中之先天祖炁,此元炁至清至純,由此祖元之炁,通過腦神經(jīng)及所有神經(jīng)細胞來控制和摧發(fā)人之生長和發(fā)育。丹經(jīng)有云:“腦髓之放射力”(陳櫻寧先生語)。
仙家丹道就是應(yīng)用極高妙之“心法”和“功夫”?!安扇 薄疤摽铡敝兄疅o所不存的“先天炁”,來接我之命,到我命在我而不由天。進一步,又掌握宇宙之?!肮堋眲?chuàng)“生”的總“放射力”,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
“細胞分裂,心臟跳動,肺之呼吸,腸胃之消化吸收等等功能”,對外界物質(zhì)和能量進行的攝取和分配總稱之為后天生命氣力,此中以脊髓及其它副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后天炁為主而完成。
使“細胞分裂,心臟跳動,肺呼吸”得以進行的原初之推動力總稱之為先天祖炁。
整個上面所說乃命功之極致理法,低于此則不可能做到長生不老及我命由我不由天,高于此,則完全屬于性功方面之事,對肉體終無辦法。
從以上論述可得出,在實際的研究和修煉中,切不可去摹想,擬議此個“先天炁”是何狀何形,何相,但又不是完全不曉得,所謂存而不論,似存而非存,丹經(jīng)云:“忘里覓,覓中又忘,忘而又現(xiàn),現(xiàn)則自忘”。否則,一是步入牛頓之迷信思維圈內(nèi),認為有一個人格之“萬能上帝”。二是步入完全的機械唯物論,認為一定有某種定量的形相物質(zhì)和東西存在。三是認為此炁純屬虛妄,根本不存在,是而偏于佛家之唯心論。此個先天炁可說無所不在,又可說無所尋而無在處。此個炁含于有形之生命的極隱秘處,不內(nèi)不外,乃虛空精微,綜合一切理法,最后只得出一句口訣:“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以上所有言詞如能明白,而得意忘言,則足可抵得上研讀幾千幾萬部丹經(jīng)道書,以及現(xiàn)代科技書籍。曰:“思想也錯,不思想更錯,那到底如何?”自答曰:“似存非存,是有非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span>
第四節(jié) 性功精髓——元神與真意
于性功方面而言,先天丹道之關(guān)鍵只不過為一個“元神”而已,元神處于有無中,而又獨立于有無,拘于有無兩者。元神之妙用為真意,以真意“采”元神歸鼎,先天上乘丹道口訣盡矣。
先去掉人之妄念和氣質(zhì)之性(喜、怒、哀、樂、恐、悲、忌等情緒氣性)入歸靜定,“尋”得元神之機,自然有那“真意”,再以真意反作用于元神,以成就元神之圓滿光明和全體大用。如此反復(fù)作用,存無守有,損之又損,放之又放,止而又止,凈而又凈,自然成就曠劫不壞之先天元神。
“尋”者乃是自然而來,不關(guān)任何后天強烈辨別意識和思慮之心。“尋”者乃是偶感而動?!半S覺隨修,隨修隨忘,寂照長明,收而又收”乃修煉元神和“采取”元神之至上真口訣,非功夫到處,實不可全明。
先天上乘丹道和禪宗頓悟成佛的內(nèi)含真實質(zhì),只不過為一“真意采元神”也。何謂“采”,“采”者實非采也,非你去采,乃是保持一念如一而不生它念,清靜自然,不使神放縱也。以自生之“真意”持守而與元神之“狀”極力靠近,不使一絲一毫落為后天,其動乃是遂感而通之真動,非后天思慮之神營營妄自動也。其靜乃真靜,非后天枯木頑石之死死呆呆之靜,常應(yīng)常靜而常清靜。
吾人其實時時有元神真意發(fā)生,自然之流露而事先沒有經(jīng)過考慮之真性發(fā)相,此即真意發(fā)生,吾人之“喜怒哀樂”之最初發(fā)生之刻皆曰真意,未發(fā)之虛無妙有則稱之為元神真性。由于普通之人妄情妄念太多,不識此元神真機,此機之發(fā)生只在一瞬一息之間,妄念太多,真覺生時,一瞬即被妄念妄情牽纏而去,真意如何采得到元神。
因此行此頓悟之法,必先止妄念妄性,再于自然平日繁雜小事中尋到吾人之真性情,得那真意妙機,真性情者乃中和之機,善念也,道經(jīng)云:“天道無親,恒與善人”與人和者乃人樂,謂之善;與理和者乃性樂謂之真善;與天和者乃天樂,謂之至善。尋而又尋,忘而又忘,連那真意妙機亦忘,則合歸一神,則無不善,到此乃謂至德至善。
以上為真意采元神之內(nèi)涵意義,丹道性功之理奧于斯。
第五節(jié) “一”之妙用
道經(jīng)云:“道生一,一生二,……”。丹道之修煉的最終目的就是悟“一”、最后得“一”。
此“一”者在不同的功修階段有不同之名稱,在不同的方所有不同的稱謂。如在煉精化炁功修層次時,凝神入腹田炁穴,行者只見命而不見性,知彼而不知己,故此時,這個“一”稱為“真陽、元精”。在煉炁化神階段,行者已悟一半,神炁精全現(xiàn),此時叫這個“一”為元炁,元神。神在此,炁即在此,神即炁矣。在煉神返虛功修階段,行者已是全悟,故稱此“一”為“元性,陽神”,到此行者已是悟“一”而得“一”,性命合一,方知道本為“一”,法亦不二,進而不進,得“一”復(fù)忘“一”,與道合其真矣。
此“一”,站在“無所不照而無所不知之靈覺功能”這個角度而言,仙家則稱此“一”為太虛“真一元神”。此“真一元神”在丹功中呈相出各種外在之妙用表象。
其“味”為“清虛恬淡而自在”其象乃為覺照之光芒,丹經(jīng)表為“圓陀陀光爍爍”,其光如十五之圓月,或在丹田,或在目前。其用則智慧無邊神通無量。但是,行者切不可認為此“味”,此“象”,此“用”即為真一元神之本體,否則,離道遠矣,此等之妙用表象只不過為真一元神之皮毛功能也,真一元神其真實之“體”無體無相,無處不在,不可擬議摹想和造作,摹想即錯,擬議即乖,造作即假。
此個“一”,如立于“生生不息之能量推動生力”的方面而言,則可稱為“太虛元炁,鴻蒙一炁”。真一之太虛元炁在煉精化炁階段則稱之為真一元精。此個“元炁”無識無知,無形無相,無處不在。此“元炁”在丹功中呈相出種種妙用表象。如①運轉(zhuǎn)流行之景;②氤氳聚散之妙樂;③精微的無窮暢快;④微妙的清明暖意之生機,此個元炁含有無限的生機和無究之造化“生力”。她最大妙用乃是改造吾人之肉體生理結(jié)構(gòu)和消除吾神中之陰濁,故此炁至清至純至陽而無知無識,雜不得半點后天形相之氣。
綜而言之,則可稱作“真空妙有”。得“一”復(fù)忘“一”矣。一者,非性非命,即性即命?!耙弧闭撸珮O也,先化為乾坤二妙相,乾為陽,為吾人之性,性開初寄居于“心”,而歸于入身,動而生發(fā)為神,見神而見炁,神無我,知性而不知命。坤乃陰,為吾人之命,命歸入于身,則動發(fā)而為炁,見炁而不見神,炁無它也,造至極處,性命神炁合為一體,不可思議。
訣云:“隨覺隨修,隨修隨忘,一動即覺,一覺即無。不執(zhí)空相,湛然常照”。反復(fù)運煉行之,即可合道。
三明養(yǎng)生文化網(wǎng)(心能量養(yǎng)生網(wǎng))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