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音樂巨星驟然隕落了,他的離去帶走的不是聲音,不是舞蹈、不是尖叫,而是錯愕發(fā)愣的目光,是清冷悲涼的思考……
一、 年少成名未必好
五歲出道、七歲奪冠、十歲成名。
邁克爾•杰克遜的童年生活可謂星光熠熠。然而,背后的艱辛、痛苦與無奈卻遠遠超出一個兒童的心理承受。成名隨之而來的是:持續(xù)不斷的音樂和舞蹈練習,不間斷的商業(yè)活動,缺失的童年生活和商人的強迫和操縱……
今天,當我們強迫孩子參加各種奧數(shù)班、補習班、天才班時,是否也為孩子想想,培養(yǎng)他們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技能,還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創(chuàng)造純真快樂的童年生活對于人的一生更重要呢?
二、 家庭教育很重要
邁克爾•杰克遜出生音樂家庭,父親是樂隊核心成員之一,從小對音樂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對音樂與舞蹈早已是駕輕就熟,這些都為他未來的成名之路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先天條件。然而,父親糜爛的性生活、糟糕的生活方式、冷漠的家庭環(huán)境、暴力教育和精神虐待也同樣給邁克爾•杰克遜的童年生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這導致邁克爾•杰克遜后期無法形成穩(wěn)定的婚姻家庭、出現(xiàn)強迫行為、自卑心理、自我傷害等情況,以及養(yǎng)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更糟糕的是,父親經常指責邁克爾•杰克遜的外貌丑陋,使得敏感的邁克爾•杰克遜對自己的樣貌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這也是他后期強迫性整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評價,幾乎可以確定孩子對自己的自我形象,形成基本的自我感覺、價值觀和人生觀等。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主要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學習而不是通過父親的言語說服來學習。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行為教育,在孩子心中塑造健康的父母形象。
三、 種族歧視很可怕
從馬丁•路德•金、鮑威爾、邁克爾•喬丹、邁克爾•杰克遜到奧巴馬,黑人幾乎改變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民主、軍事、體育、音樂、政治。黑人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歧視的反抗。然而不可否認,他們并沒有改變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和偏見的現(xiàn)實,只是在不同程度上沖擊了美國的種族歧視而已。一些很簡單的心理學研究可以揭示這種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1、對于同樣的危險情境,美國白人警察會對黑人采取開槍行為,而對白人采取言語警告和溝通;2、同樣的犯罪,白人陪審團會對黑人采取更重的審判……
邁克爾•杰克遜就是這種種族歧視的悲劇。
偏見和歧視很難被改變,然而偏見和歧視卻在持續(xù)不斷地制造著不同國家、種族和民族之間的傷害和悲劇。我們急需要建立一個互相尊重、公平、公正和寬容的社會。然而更現(xiàn)實的做法是,我們每個人去努力,去適應、接受和改變這種現(xiàn)狀。
四、 社會冷漠能殺人
邁克爾•杰克遜的死亡可以帶給我們哪些思考呢?我覺得首先應該是了解真相、理解和寬容。邁克爾•杰克遜就是被冷漠社會扼殺的一個典型案例。媒體的炒作讓他苦不堪言,尤其是《邁克爾•杰克遜大追蹤》紀錄片的播出挑戰(zhàn)著他的心理承受極限。公眾的質疑讓他雪上加霜,人們的好奇、揣測、窺探心理把邁克爾•杰克遜僅有的喘息空間剝奪,導致他無處可逃。
本質來說,他就是一個無人醫(yī)治的心理病人,最后無奈絕望而死,擺脫所有精神痛苦,獲得解脫和超越。這樣的案例在中國社會也不少見。精神病人、艾滋病人、同性戀、變性人、吸毒者、罪犯、窮人、文盲、貪官、名人等等,在中國社會都還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理解和寬容。
附:見怪不怪:邁克爾•杰克遜的種種行為的心理分析。
1、 整容:父親批評其樣貌丑陋所引起的自卑心理和缺乏黑人認同感而引發(fā)的強迫性整容行為。
2、戀童:過早成名缺失童年生活,心理發(fā)育停留在童年階段,產生心理固著。通過打造夢幻莊園來補償童年的心理遺憾。
3、慈善:從他資助的對象來說,已經很明顯,主要是為了補償缺失的童年生活,治愈自己童年的心理傷害。
4、婚姻:取貓王的女兒莉莎•普雷斯為妻,提高自我認同感,緩解內心自卑,同時表達了潛意識里對貓王的攻擊。
(下面邁克爾.杰克遜的原話可以說明這點)
“自從我打破唱片紀錄開始——我打破了貓王的紀錄,我打破了披頭士的紀錄——然后呢?他們叫我畸形人,同性戀者,性騷擾小孩的怪胎!他們說我漂白了自己的皮膚,做一切可做的來詆毀我,這些都是陰謀!當我站在鏡前時看著自己,我知道,我是個黑人!”
5、 再婚:由于成長于冷漠的家庭環(huán)境和見證了父親的糜爛生活,導致他無法建立穩(wěn)定的婚姻生活。
6、吸毒、酒精、藥物成癮:巨大的精神壓力無法緩解,借一些手段來麻痹自己。
在節(jié)奏明快的磁性旋律中找尋寧靜;在狂躁瘋狂的舞步中享受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