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從未做過這件事,今天還會不會去做?
我們必須要問,而且要很認真地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我們從未做過這件事,以我們今天的所知,會不會去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應該繼續(xù)問:“我們現(xiàn)在應該怎么辦?”
在下面三種情形下,我們應當采取的措施都應該是:直截了當?shù)姆艞墶5谝环N情形:如果一個產品、服務、市場或流程“還有幾年好日子”可過,那么就應該選擇放棄。正是這些奄奄一息的產品、服務或流程,常常需要耗費最多的心力和最大的努力,并且牽絆著生產效率最高、最能干的人。第二種情形:如果一個產品、服務、市場或流程惟一留存的原因,只是因為在會計賬目上完全注銷了,而沒有任何其他價值的話,我們就應該將它放棄。從管理的目標角度來看,沒有“不花錢的資產”(costlessassets),只有“沉沒成本”(sunkcosts)對于企業(yè)而言,當企業(yè)不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時,不會遭受損失的那一部分不變成本稱為“準不變成本”(quasifixedcost);如果它不可避免,或者說是沉沒的,這意味著當企業(yè)不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時,也得有這部分支出,那么不因決策而變化,即與決策無關的成本就是“沉沒成本”?!g者注。第三種情形,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應該放棄的理由,就是為了保存而保存。其實,保留那些“行將就木”的產品、服務、市場或流程,反而使得處于成長期的新產品、服務或流程受到阻礙或被忽略。
行動指南:
對照上述問題進行反思,若答案是上述情形,那么就要堅決放棄那些看似很重要的事情。
摘自:
彼得·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zhàn)》(ManagementChallengesforthe21st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