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講堂
再到更低一級,更低一級,一直到最小之樸,從形體上小到看不見,從運動上微到覺察不到,從本能反應上(實際也是思維意識的基因)細微到可以忽略,但它還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這里形體(物)、運動(性)、本能(質)是一體圓融的,不可分割的,這才應當是心物不二的本意。但按教條的唯物主義理解,則認為粒子無神,客觀物質無意識;按唯心主義理解則認為靈魂獨立,萬物有靈。這兩者都會走向極端。前者因為不承認物質意識,所以,永遠搞不清人的思維意識的由來,后者因為靈魂獨立,所以到死鬧不清靈魂的奧妙。
唯心主義者的問題是既承認心物不二,萬物有靈(心物構成生命,生命包括物質,還包括靈性),卻又不知道靈性(物性)是依托物質(體)而顯現,而生存的,物質體有賴靈性(物性)來區(qū)分來表現。因為他們(多數自稱佛教徒)不知道這一點,不理解這一點,所以先把二者割裂分離開來,使物質體與靈性(物性)各自獨立,然后再來一個結合,形成新的生命。這與心物不二,萬物有靈之說自相矛盾。心物不二說的就是物質體與靈性(物性)的統(tǒng)一,或者說物質體包含著靈性(物性),靈性(物性)體現著物質體,二者不可分離。這種理解不僅合理、明朗,而且對進行科學研究意義重大。可以說,只要發(fā)現了某種物質體,我們就能肯定它具有某種靈性(物性),進而研究它的特性與價值;只要發(fā)現了某種靈性(物性)現象,我們也就能確定它是某種物質體的外在表現,進而順蔓摸瓜,找到它存在的根源,發(fā)現那些玄妙的物質體,就像順著珍珠的光輝尋找珍珠一樣。
心物不二,大到人心人體,小到微生物,一切有生命之體,甚至無生命體,都是一個物與性、質與靈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