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被問,怎樣才算是實現了個人價值?毋庸置疑,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會與金錢、地位獲得的標準相聯(lián)系。不錯,商品經濟給人們帶來創(chuàng)造個人財富的機會,并以財富的多少為依據來確認社會地位。因為在經濟社會中,生命的自由程度是與財富獲得的數量相匹配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千百年來人類歷史的書寫總是被“藏在叢林無覓處”的兩個字所演義——私欲。
但是,這只是表象。就象任何問題的形成都與事物內部原本的秩序紊亂有關一樣,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是事物內部不為人所左右的原本秩序的還原和恢復。
私欲是什么?私欲是利用人的自然需求生發(fā)的人性“機制”所推動的經濟發(fā)展景象,它可以被視為一種工具,是為人們生活創(chuàng)造便捷舒適條件的鋒利工具。
但這種人性“機制”可以無限放大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推演了從十九世紀開始的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登峰造極的掠奪史,使資本成為奴役人類的魔怪,導致橫尸遍野的世界大戰(zhàn)。人類利用自己內部構件產生的“機制”利器對自己開腸破肚,直到命懸一線才幡然悔悟,開始懂得以普世價值的溫情面紗給世界一點春意調和。
既然是一種人性的“機制”,“私欲”,就有其無法抗衡的強大動力。但是作為有著能動意識的人,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放大這種“機制”原理的社會作用呢?遍探枝干,我們發(fā)現根源一點,就是——這種人性的“機制”被放大的同時,必然會破壞“機制”得以良性運行的外部磁場,這個磁場與人的衣食住行的天然需求一樣與生俱來——這便是我們的群居需要。群居讓人類存活,群居使人類獲益,而群居環(huán)境的物質水平和精神質量,恰恰是當今社會衡量幸福指數的標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先施于人;對己之心對人,責任之心責己。人們用千百年來的經驗教訓總結的處理與他人關系的行為法則,闡釋了一個真理:人與人雖有地位、財富、權勢等各方面的差別,但是人的智慧、力量、價值是無差別的。正是這種無差別的存在,使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次血肉搏殺,演繹了一次次遞進的結局——不是造就了愈來愈深的階級對立和地位兩極,而是不斷推進著人類大同和精神融合的進程。
如果說,一個獨立個體的“終極價值”實現的標志,是在有限之年獲得盡可能多的人生自由的話,那么,一個社會“終極價值”的實現,就是利用眾多個體生命的盡可能多的自由,來獲取該社會體系的“整體自由”。這個整體自由的物化形式,就是社會公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全世界范圍來看,不同的公民社會參差不齊的“整體自由”競合博弈,最終的結果,就是使人類自身獲得“全面均衡的自由”。那么,當這種“全面均衡自由”實現之時,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我們需要做的是,創(chuàng)造人類的“終極價值”——以一種全面自由的“終極之身”來駕馭宇宙宏觀和運作粒子微觀。
當虔誠于這樣一種教化來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你會發(fā)現,只有你的個體價值流向與社會價值、人類價值流向相一致時,你的個體需求才有獲得滿足的可能,否則,造物主會用一個個血腥圖景給你亮出紅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人類價值逆向而行,你將得到毀滅的結局。
越來越多的成功企業(yè)或成功人士投入到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建設中來,說明共識已經若隱若現的存在。個人或實體的價值實現不僅僅在于獲得了多少收益,而且在于是否被社會認同,而被社會認同的唯一捷徑,就是讓更多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受益。偉大的政治家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做到了這點。但是迄今為止,我們尚且沒有看到偉大的商人或者偉大的企業(yè)家、偉大的資本家等等。我們稱之為成功人者,其成功更多的是對于本人而言,而非對于社會和他人而言。那么對于豐衣足食者來說,財富究竟有什么意義?
歸根結底,財富只有兩種走向,一種是用金錢來控制他人,所謂金權魔咒;一種是用金錢服務于他人,所謂富而好仁。前者嘔心瀝血被反作用力肢解,后者養(yǎng)尊處優(yōu)被人歌詠傳頌。上帝在分配財富的時候,其實在財富下面墊底了一件真知,那就是——財富本身的最大意義,在于對最需要者的給予。
當然,人類內部競爭永不停息,競爭博弈是自我歷練的沙場,目的在于體健身壯。擂臺上的勝者永遠都是聚光燈的焦點,眾目睽睽的尊嚴是自我實現滿足的極點。但是,舞臺上的掌聲絕不是舞臺下的擁抱,沒有人愿意獲一時滿足而伴隨永久的孤獨。施瓦辛格在《終結者》第一部中成功塑造了血腥冷酷的人類未來終結者形象后,終究沒有熬得住內心徹骨寒冷的折磨,在《終結者》第二部中“洗心革面”,以一位人類未來守護神的溫情戰(zhàn)士面貌出現。
個人“終極價值”的實現,需要一種被認同的社會環(huán)境的養(yǎng)護,而對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意識地維護和修葺,是每一個人在自我追求中必須要盡的一份義務。一磚一瓦的微薄“能量”,可以締造出一份能夠“體現在眼前”的個人價值。如果所到之處,檣櫓湮滅狼藉遍野,則不是在毀人,而是在掘墓,猶如液態(tài)金屬終結者,執(zhí)行著機器人主腦者的指令,敗在施瓦辛格之未來戰(zhàn)士的電能下,渾然不覺掉入鋼水被消滅。其實,機器人主腦者不過是殘存于腦中的一個妄想,一介小小的貪欲而已。
因為是群居動物,所以人們需要等分量的他人存在;因為個人價值與他人價值共同締造著社會和人類價值,所以人們只能以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來實現個人價值,以使他人獲益來贏得個人價值的提升和被尊重。
平衡的內心,使人安寧;平衡的價值觀念,使社會和諧;為個人價值的實現而獲取精神回饋的提前體驗,可以使人類社會生生不息延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