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非山非澤,亡又不民
簡一至簡二:“非山非澤,亡又不民”。原注:“‘亡又不民’,指山澤以外的土地都有人居住?!盵1]
案:“亡”可讀為“無”?!巴鲇植幻瘛痹ⅰ爸干綕梢酝獾耐恋囟加腥司幼 保瑢嵸|(zhì)將“非山非澤”的“非”,訓(xùn)為了“無”、“沒有”。這樣,就成了“無山無澤,無有不民”,意思是“山澤”所居則非是魯邦之臣民,只有居於“山澤以外”的才是魯民。這種理解是有問題的。
《左傳·定公四年》:“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詩·魯頌·閟宮》則作:“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薄蹲髠鳌分胺种撂锱愣亍保对姟旐灐穭t作“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可見授土也當(dāng)有“山澤”。《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若魯“山澤”所居皆非魯民,還說什麼“東西七百,南北七百”呢?因此,當(dāng)另求別解。
“非山非澤”的“非”,其實當(dāng)訓(xùn)為隱、閒,也就是偏僻之“僻”?!队衿し遣俊罚骸胺牵[也。”《增韻·微韻》:“非,閒也?!薄盾髯印ね踔啤罚骸肮式卟浑[其能,遠(yuǎn)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又《議兵》:“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yuǎn)者竭蹶而趨之,無幽閒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薄痘茨献印ば迍?wù)》:“絕國殊俗,僻遠(yuǎn)幽閒之處,不能被德承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呂氏春秋·先識覽·觀世》:“故欲求有道之士,則於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遠(yuǎn)幽閒之所?!边@些文獻(xiàn)裡,“幽閒隱僻”、“僻遠(yuǎn)幽閒”連言,其實“幽”、“閒”、“隱”、“僻”、“遠(yuǎn)”它們都是同義詞?!胺恰笨捎?xùn)為“隱”、“閒”,自然也可訓(xùn)為“僻”。
《墨子·耕柱》:“古者周公旦非關(guān)叔,辭三公,東處於商蓋,人皆謂之狂。”張純一《集解》引欒廷梅(字調(diào)甫)曰:“‘非’字當(dāng)讀如‘避’。古讀‘非’字如‘彼’,與‘避’字音近。《金縢》:‘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讀為避),我無以告我先王。’即其避管叔之由。而周公居?xùn)|二年,即其東處於商奄之時也。”[2]欒說近是。但“非”古音為微部幫母,“僻”為錫部滂母,“彼”為歌部幫母。文獻(xiàn)裡,從非的“匪”字與“彼”字通用尚有兩例,“彼”字與“辟”字通用也有一例。[3]但“非”與“辟”字通用則不見。這說明“非”與“辟”聲母雖然接近,但韻母一為微部,一為錫部,尚有一定距離,以致難以通假。因此,只能將“非”訓(xùn)為“避”,說“非”有“避”義。而“避”和“僻”都是“辟”的後起孳生字,它們意義是相通的?!爸芄┓顷P(guān)叔”,是避開、躲避,也是“隱”,是從京都隱避到偏僻的魯奄去了。
由此看來,簡文“非山非澤”,完全可以釋為“僻山僻澤”。所謂“非山非澤,無有不民”,是說魯邦全境“東西七百,南北七百”里之內(nèi),即使是偏僻的山澤,無一例外,所居住的都是魯之臣民。這是追溯魯國昔日的強(qiáng)大,以與今日的“小”作對比,說明“為大鐘”之非。
三 貧於
簡三“貧於”,原釋文“”讀為“美”。
案:此“美”指講究飲食,即美食?!墩f文·羊部》:“美,甘也?!倍斡癫米ⅲ骸案收呶逦吨?,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彼裕懊馈钡谋玖x是味道可口,是味美。引申為動詞則為追求味美,講究口味?!柏氺睹馈保诿朗成虾懿?,不講究飲食。簡文所謂“饗”、“飯”、“歠”,都是飲食之事,所謂“土塯”、“土鉶”,都是飲食質(zhì)量很差的表現(xiàn)。
四 昔周□
簡三“周”字後有一字殘損,尚剩上部,原釋文以“□”表示。
案:此字殘存的上部與簡一“室”字同,若補(bǔ)為“室”字,“昔周室”之稱亦見簡一。又文獻(xiàn)“周室”常見,《國語·吳語》、《慎子》佚文也有“昔周室”之說。因此,作為“室”的殘文的可能性較大。
五 君言無以異於臣之言,君弗
簡八“君言無以異於臣之言,君弗”,“言”字原殘大半,僅餘上部一畫,原釋文據(jù)此釋為“言”,與同簡“言”字比較,似可從。此是說君上您的話與臣下我的話不要有不同,換言之,就是君上您要聽我的。
原釋文讀“”為“盡”。案:疑“”當(dāng)讀為“肆”,訓(xùn)為放、恣。《玉篇·長部》:“肆,放也,恣也?!薄熬ニ痢?,君上您不要任性。“肆”與上文“驕泰”也義近。“君言無以異於臣之言”與“君弗肆”當(dāng)為一個複句。“君言無以異於臣之言”是正說,“君弗肆”是反說。猶言君上您要聽我的,君上您不要任意聽別人的。所以,“君言無以異於臣之言”後要標(biāo)點(diǎn)為逗號,“君弗肆”後要標(biāo)點(diǎn)為句號。
六 歿身就死
簡九“”字原釋文隸作“”,讀為“沒”。
案:此字上部從“囘”,下部從“又”。《說文·水部》:“沒𣴬,沈也。從水,從?!?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從水,從,會意,亦聲。”簡文“”可讀為“”,“𣨏”為“歿”之本字?!皼]身”,文獻(xiàn)一般指終身。如《老子·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jì)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qiáng)。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xí)常。”又《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薄抖Y記·內(nèi)則》:“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有蟹驄D之禮焉,沒身不衰。”《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全善之君能制;出入之君時問,雖日危,尚可以沒身;羞問之君,不能保其身。今君雖危,尚可沒身也。”又《內(nèi)篇問下》:“今君大宮室,美臺榭,以辟飢渴寒暑,畏禍敬鬼神,君之善,足以沒身,不足以及子孫矣。”但此“沒身”乃殺身之意,《鹽鐵論·周秦》:“商鞅、吳起以秦、楚之法為輕而累之,上危其主,下沒其身?!薄皼]其身”即使其身被殺?!妒酚洝穭t作“歿身”,如《刺客列傳》:“士固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其柰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呂氏春秋》之“歿頭”即殺頭,與“歿身”也義近。如《離俗覽·高義》:“不去斧鑕,歿頭乎王廷。”又《離俗覽·上德》:“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歿頭於前,孟勝因使二人傳鉅子於田襄子?!薄熬退馈保劳?。《管子·明法解》:“故以法誅罪,則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則民受賞而無德也?!薄妒酚洝ぢ蓵罚骸盎≌撸匀f物之吳落且就死也。……林鐘者,言萬物就死氣林林然?!薄皻{身”與“就死”並稱,其義也同。
七 曼哉,吾聞此言
簡十原注:“曼,或為‘勖’字之誤寫?!?/p>
案:“曼”當(dāng)讀為“勉”?!奥薄ⅰ懊恪惫乓敉瑸樵棵髂?,故可互用?!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骸班Y人輓父之母?!薄抖Y記·檀弓》“輓”作“曼”?!冻o·遠(yuǎn)遊》:“玉色頩以脕顏兮?!薄犊籍悺罚骸懊佉蛔髀!盵4]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毋敢履錦履?!腻\履’之狀可(何)如?律所謂者,以絲雜織履,履有文,乃為‘錦履’,以錦縵履不為,然而行事比焉?!闭硇〗M云:縵讀為鞔?!秴问洗呵铩ふ兕悺纷ⅲ骸镑矗囊?,作履之工(腔)也?!薄墩f文》段注:“履腔,如今人言鞋幫也。”秦陵二號銅車馬右驂當(dāng)顱刻文:“䡬右一”,左驂當(dāng)顱刻文:“䡬四”。孫機(jī)《始皇陵二號銅車馬對車制研究的新啟示》說“䡬”讀為“輓”。[5]“勉哉”之說,《史記》習(xí)見。如《五帝本紀(jì)》:“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又《殷本紀(jì)》:“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又《周本紀(jì)》:“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
原釋文“”讀為“聞”。而此“聞”義猶接受、聽從?!稇?zhàn)國策·秦策二》:“義渠君曰:‘謹(jǐn)聞令?!备哒T注:“聞,猶受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勉哉,吾聞此言”,盡力吧,我聽從這一建言。
八 居不褺席,食不貳味
簡十二原注:“褻”讀“設(shè)”,“褻”是心母月部字,“設(shè)”是書母月部字,讀音相近。
案:“褻”當(dāng)為“褺”字之誤。《說文·衣部》:“褺,重衣也。從衣,執(zhí)聲?!薄稘h書·敘傳》:“夫餓饉流隸,飢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褻,儋石之畜?!鳖亷煿抛ⅲ骸耙C謂親身之衣也,音先列反?!蓖跄顚O曰:“褺與褻不同字。褻,親身衣也,從衣,埶聲,讀若漏泄之泄。,重衣也,字本作褺,從衣,執(zhí)聲,讀若重疊之疊。其執(zhí)字或在衣中作,轉(zhuǎn)寫小異耳。與褻衣之褻字從埶者不同。此言短褐之,謂飢寒之人,思得短褐以為重衣,非謂親身之褻衣也?!稘h紀(jì)》及《文選》竝作‘短褐之襲’。李善曰:《說文》曰:襲,重衣也?!蹲至帧吩唬阂u,大篋反。此即褺之借字。何以明之?《說文》:‘褺,重衣也。從衣,執(zhí)聲?!兑磺薪?jīng)音義》十五,徒俠反,引《通俗文》曰:‘重衣曰?!纹钜捲摗兑袅x》曰:‘《字林》曰:,重衣也。大篋反?!c李善所引同。則襲為褺之借字明矣?!墩f文》以襲為左衽袍,以褺為重衣。今經(jīng)史中重衣之字皆作襲而褺字遂廢,唯此一處作,乃古字之僅存者。……《廣韻》褻在十七薛,襲在二十六緝,褺在三十怗。褺與襲聲相近,故《漢紀(jì)》、《文選》皆作襲,若褻與襲,則聲遠(yuǎn)而不可通矣?!盵6]“居不褻席”即“居不重席”,而“褺”為重衣,故知簡文“褻”當(dāng)為“褺”形近而誤?!肚f子·人間世》:“執(zhí)粗而不臧?!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執(zhí),簡文作熱?!薄秶Z·楚語上》:“居寢有褻御之箴?!薄杜f音》“褻”作“”。[7]這些都是“執(zhí)”、“埶”相混例。
原注:“飤不,第四字也可能是‘𩒳’字的異寫,相當(dāng)於‘沬’字,這裡讀為‘食不二味’。”
案:《說文·頁部》:“𩒳,昧前也。從頁,𡿯聲。讀若昧?!眳谴鬂f:“(𩒳)疑亦沬之古文,許書一字隸兩部者不可枚舉?!奔~玉樹《校錄》:“昧恐是沬,沬訓(xùn)洗面,與𩒳義合?!庇帧端俊罚骸皼i,灑面也。從水,未聲。湏,古文沬從頁?!绷_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甲骨文)象人散髮就皿灑面之狀?!焙單拇俗忠部呻`定為“沬”。
九 簡十一與簡十二可綴合
原注:“本簡(指簡十一)長二十四·二釐米,下半殘缺,上端完整?,F(xiàn)存十五字,其中合文一”,“此簡(指簡十一)與下簡(簡十二)銜接關(guān)係不明”,“本簡(指簡十二)長二十三·二釐米,上半殘缺,下端完整?,F(xiàn)存十五字”。
案:簡十一與簡十二當(dāng)可綴合成一支完簡。所謂簡十一為此簡的上半,所謂簡十二為此簡的下半?!熬硬灰B席,食不貳味”與“兼愛萬民,而無有私也”連讀,中間不應(yīng)有脫文。
十 還年
原注:“‘還年’,這個詞,古書比較少見?!蹲髠鳌でf公六年》記楚文王伐申過鄧,鄧侯曰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yǎng)甥請殺楚子,鄧侯弗從?!€年,楚子伐鄧。十六年(魯莊公十六年),楚復(fù)伐鄧,滅之?!蓬A(yù)注以為‘還年’是‘伐申還之年’,但簡文所述似與還師無關(guān),似乎是又過了一年的意思(類似古書常說的‘期年’)。如果《左傳》莊公六年的‘還年’是這種含義,則伐申、伐鄧不在一年。伐申是追敘,伐鄧是此年之事,滅鄧在十年以後。也就是說,故事的中心是伐鄧,伐申是前因,滅鄧是後果。原文並不是說楚伐申回國,在途中繼之以伐鄧?!?/p>
案:原注的理解可能有問題?!蹲髠鳌でf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苟碇?。騅甥、聃甥、養(yǎng)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圖之,此為時矣?!嚭钤唬骸藢⒉皇澄狃N?!瘜υ唬骸舨粡娜?,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餘﹖’弗從”當(dāng)是魯莊公六年冬之事?!蹲髠鳌でf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權(quán),使鬥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quán)於那處,使閻敖尹之。及文王即位,與巴人伐申,而驚其師。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于楚。閻敖游涌而逸。楚子殺之。其族為亂。冬,巴人因之以伐楚?!背耐踉昙呆斍f公五年,其“文王即位,與巴人伐申”與“楚文王伐申”當(dāng)為一事。由此可知“楚文王伐申,過鄧”事在魯莊公六年而並非是“追敘”“前因”。而《左傳·莊公六年》的“還年,楚子伐鄧。十六年,楚復(fù)伐鄧,滅之”則應(yīng)該是補(bǔ)敘,補(bǔ)記魯莊公六年鄧侯不殺楚文王的後果。[8]
原注說“伐申、伐鄧不在一年”是正確的。疑“還年”即“來年”,也就是下一年,次年,即魯莊公七年?!妒酚洝贰皝磉€”習(xí)見,如:《陳杞世家》:“申叔時使於齊來還,獨(dú)不賀。”
《晉世家》:“居二日,獻(xiàn)公從獵來還?!薄读盒⑼跏兰摇罚骸皝磉€,至霸昌廄,取火悉燒梁之反辭,但空手來對景帝?!薄缎倥袀鳌罚骸百E師聞其家以巫蠱族滅,因并眾降匈奴,得來還千人一兩人耳?!薄洞笸鹆袀鳌罚骸皝磉€不能毋侵盜幣物?!薄痘袀鳌罚骸拔讒?、三老不來還,柰之何?”“來還”並稱,複辭同義。所以疑“來年”可以同義換讀為“還年”?!睹献印る墓隆罚骸敖裼腥巳杖疗溧徶u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唬骸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呂氏春秋·孟冬紀(jì)·孟冬》:“是月也,大飲蒸,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贝恕皝砟辍苯韵乱荒?,次年。
從簡文魯莊公“乃命毀鐘型而聽邦政,不晝寢,不飲酒,不聽樂,居不褺席,食不貳味,兼愛萬民,而無有私也。還年而問於曹劌曰”來看,竹書所記之事的時間肯定在魯莊公十年長勺之戰(zhàn)之後。
--------------------------------------------------------------------------------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2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 張純一:《墨子集解》卷十一,419頁,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
[3]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598、484頁,濟(jì)南:齊魯書社,1989年。
[4]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155、156頁。
[5]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894、895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6] 王念孫:《讀書雜志》四之十五,402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7]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630、706頁。
[8] 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69、20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