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那些“想做但沒有做的事情”
┗ ┛
我們有太多想做但沒有做的事情,如果有個跟我們看起來相似的人,主動去做了這件事,我們就會支持、點贊,在內心奉為偶像,以獲得真實做這件事類似的“情緒體驗”。但是應該如何尋找這些“別人想做但沒做的事情”?
李叫獸在這里就列舉幾種最簡單的尋找方法:
1.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長期目標
有些事情,我們一直想做,但迫于某個不得不堅持的長期目標,最終沒有去做。如果有人能夠直接放棄這個長期目標,去做這件事,我們就會產(chǎn)生崇拜。
比如,攢錢買房,對一線城市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得不堅持的長期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犧牲了很多其他的價值——不得不選擇高薪穩(wěn)定的工作、不得不克制消費、不得不步步經(jīng)營家庭的財務。我們想掙脫房奴的身份,但又無法做出實際的行動。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突然看到——
《不想當房奴,這對城里的 90 后小夫妻回到 500 歲的農(nóng)村,釀最美的酒,種最好的菜,睡在最愛的人身邊》
于是就通過轉發(fā)、點贊、支持甚至崇拜等行為,完成了“心理替代”,獲得了自己真實在做這件事的類似體驗。
看了這個事件后,大部分人不會真的不買房,但內心不免釋懷了幾分,感覺有了后路(萬一真買不了房,我也不會比這對夫妻更差啦)。
所以,要成為某個方面的“行為領袖”,可以不斷尋找人們苦苦堅持的某個長期目標。
畢竟,任何人在辛苦堅持某個長期目標(比如學業(yè)、升職、買房等)時,總有為了這個目標而犧牲的東西,總有那么一剎那,想著要是不用完成這個目標就好了。而作為行為領袖,你就可以扮演他們理想中的這個自我,放棄某個長期目標,滿足他們的幻想。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逃離時尚圈,她帶著一大家子從巴黎到農(nóng)村,成了世上最美的農(nóng)婦》——放棄辛苦的職業(yè)目標
《不滿教育體制高中輟學,他靠稿費一年收入上千萬》——放棄高中生辛苦的高考目標
《北大出身,不求收入?yún)s只求詩和遠方,如今他的作品讓億萬人春暖花開》——放棄參與職業(yè)競爭的長期目標
◇
2.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行動成本
在社會上,我們一直在被要求履行各種責任,比如愛國、環(huán)保、懲惡揚善、孝敬爸媽、健身等,但迫于行動成本太高,最終沒有去做。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愿意承受巨大的行動成本,去做這件事,我們就會產(chǎn)生崇拜、支持。
比如,“環(huán)?!笔俏覀儜撟龅氖虑?,也想做,但行動起來的確很麻煩(難不成讓我辭職去種樹)。 不過,這不做的話,又有負罪感——作為一個高素質公民,怎么能不為環(huán)保做件事呢?
很簡單,轉發(fā)《為了干掉全球垃圾,他發(fā)明能吃的勺子,沒想到卻被 1500W 吃貨瘋搶到脫銷》這樣的文章,崇拜這個人并且進行內心的角色替換就行了。
此時,這個偶像就相當于一種獨特的“情緒商品”,讓我們可以通過支持行為,獲得和自己實際做這件事類似的體驗(當然強度不同)。
一旦轉發(fā)這樣的文章,進行鼓動、支持和崇拜,就瞬間感覺自己也是一個環(huán)保的人,多年對環(huán)保不做貢獻的碌碌無為感,也就減少了。
所以,想成為某個方面的“行動領袖”,可以不斷尋找人們本應該做,但因為行為成本太高最終沒有做的事情。
這是因為對于這些任務,我們追求的往往不一定是實際效果,而是一種“我做了這件事”的心理佐證。
比如,很多簡單粗暴的愛國行為(抵制肯德基)就是這種。
我們知道,對愛國來說,在需求側做些努力(比如抵制肯德基,選擇吃國貨),遠遠不如在供給側做些努力效果好——比如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能、更加勤勞地工作,從而生產(chǎn)出更好的國貨,提高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但為什么每次出現(xiàn)了這些事件,大家的第一反應不是加班或者學習技能,而是去做這些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抵制肯德基行為成本更低。
所以,為了引領人們的行動,你需要不斷尋找:人們本來應該做哪些事,但是因為行動成本太高沒有做?然后讓他們通過“支持你”,來低成本地滿足這個需求。
《這個姑娘發(fā)明了一本可以喝的書,改變了 6.63 億人的命運》——支持她,低成本滿足慈善需求
《放棄超模與蘭博基尼,這位年輕的哥譚首富,竟然為了懲治罪犯而體驗監(jiān)獄》——支持他,低成本滿足懲惡揚善的需求
《大部分人在論壇嘴炮愛國,但這位北大美女卻用五星紅旗設計衣服,震驚巴黎時尚圈》——支持她,低成本滿足愛國需求
《誰說消費者任人宰割,這位 40歲 的英語老師在 500 強企業(yè)樓下,一錘砸掉質量不合格的冰箱》——支持他,低成本滿足維權需求
◇
3.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自我設限
我們有很多想實現(xiàn)的夢想,但迫于自己內心給自己設置的局限(比如我沒有背景,再努力也沒有用的),就是不做出行動。而如果有人能夠打破這種“自我設限”,去做這件事,我們就會去支持、崇拜。
比如,很多女性把性別當做局限,認為“女人學不了技術”、“女人爭不過男人”,從而放棄對一些目標的追求,而打破這一自我設限,主動去追求的人,就會被當成偶像。
4.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群體規(guī)范
活在社會上,我們有無數(shù)被迫遵守的“群體規(guī)范”(比如下級服從上級),從而無法做某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人能夠打破這種“群體規(guī)范”,去做這件事,我們就會支持、崇拜。
比如,我們經(jīng)常被人要求無理由幫忙,好像不幫的話自己反而理虧了,非常想直白地大罵一頓(你個傻 X,老子再也不幫你了),但迫于群體規(guī)范沒有這么做(中華文化中的“不傷和氣”規(guī)范)。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主動做出行為,帶你去罵、去反駁,你就容易支持 TA。而且更神奇的是,你看 TA 去反駁去罵,和自己實際上鼓起勇氣去做這件事,獲得的情緒體驗是類似的。
所以,如果你發(fā)現(xiàn)大家因為某種群體規(guī)范,而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如果打破這種規(guī)范,就容易得到支持,成為“行動領袖”。
◇
5.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外部形象
很多事情,我們一直想做,但迫于覺得沒面子,最終沒有做。如果有人放棄了這些外部形象,真正去做了,我們就容易產(chǎn)生支持和崇拜。
比如,很多人想展示真實的自己(例如素顏),但迫于形象,卻很少去做。這個時候能放棄形象,真正去做,就容易得到支持,成為“行動領袖”。
澳大利亞的一個網(wǎng)紅 Essena o’neill 就是這樣,她本來在 ins 上有 57W 粉絲,整天秀美好生活美麗外表。但突然有一天,她認為這些“秀生活”的都太虛假了,于是打算放棄,開始素顏出鏡,分享真實的生活。結果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贊賞和崇拜。
所以,你可以去發(fā)現(xiàn):有哪些事情,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但迫于形象沒有去做的?
如果別人迫于形象不好意思一個人去看電影(意味著社交糟糕),那你就一個人去看電影。如果別人迫于形象不好意思買廉價的衣服,那你就買廉價而簡單的衣服,追求真實的自我。當年的“凡客體”就是這么做的。
當你這么做之后,就更加容易收獲支持。
┏ ┓
結 語
┗ ┛
如果無法成為“關鍵意見領袖”,那么不妨成為“關鍵行動領袖”。
獲得支持,一定不是因為你大量的走穴演講,而是因為你做了哪些別人一直想做但沒有做的事情: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長期目標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行動成本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自我設限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群體規(guī)范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外部形象
說明:本文所定義的偶像,是“因為對行為的崇拜和支持”而產(chǎn)生的偶像,而因為大眾喜歡顏值、喜歡某個作品而火的明星,不在討論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