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琪四歲半了,是個乖巧伶俐的小姑娘,可是最近媽媽發(fā)現(xiàn)琪琪總是有意無意地撒謊。比如,在幼兒園上畫畫課,琪琪回家就對媽媽說“我今天畫畫可棒了,老師把我的畫貼在墻上做展示了呢”,第二天媽媽送琪琪到幼兒園,特地在墻上找琪琪的展示作品,卻根本沒有找到。
柏燕誼:學(xué)點心理學(xué) <wbr>撒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經(jīng)歷的一種現(xiàn)象
還有一次,媽媽帶琪琪在小區(qū)里玩,碰到一個小朋友帶著新買的小寵物狗散步。琪琪很喜歡小狗,就過去和小朋友一起逗小狗玩,其間媽媽聽到琪琪對小朋友說:“我姥姥家養(yǎng)了三只小狗呢,一只白色的,一只黑色的,還有一只是棕褐色的,長長的毛,圓乎乎的,可愛極啦!”實際上,琪琪姥姥家根本就沒養(yǎng)過小狗。
再比如,有一次琪琪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玩具,就過去要玩,那個小朋友不給,兩人就爭搶起來,一不小心玩具掉在地上摔壞了,被搶的那個小朋友還沒反應(yīng)過來,琪琪反倒先坐到地上大哭,一邊哭還一邊說是那個小朋友打她,把她推倒了。媽媽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也非常困惑,孩子怎么會謊話連篇呢?
被小伙伴里的“熊孩子”打了,自家孩子到底該不該還手呢?很多家長都會因這個問題而糾結(jié)......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如果忍讓不還手,自家孩子要吃虧,吃虧倒其次,因此留下陰影,孩子形成懦弱性格豈不更糟?如果還手,我家孩子不也成“熊孩子”了?再養(yǎng)成暴力傾向怎么辦?
看來,簡單主張還手或不還手都不妥!當(dāng)然,也有高級些的答案。有的家長以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講究分寸,于是囑咐孩子,“打你第一下,別還手;第二下仍不還;如果還打第三下,你就還!”這番答案,家長內(nèi)心的基本理論依據(jù)是“三不”——不懦弱,不欺人、不怕事?!叭弧崩碚摬荒芩沐e,但“打第三下再還手”就不算“以暴制暴”嗎?
除了“第三下再還手”,還有更好的答案嗎?!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其實如果按照“三不”理論,最好的答案和辦法是,鉗制住對方,強制其停止攻擊,自己也不會繼續(xù)傷害對方。可這個辦法擱在現(xiàn)實,有兩個不確定性。一是,博弈的結(jié)果能否制伏住對方,不好說?二是,自己保證暴力的使用只到“制伏”為止,這個“度”,其中的道理,孩子能否領(lǐng)悟透?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也許對于“還不還手”這個問題,很多家長苦惱就苦惱在這里——既不愿看到孩子吃虧、受傷害,也不愿孩子暴力示人,傷害別人。無奈的是,這番道理,嘴上好說,實際操作太難拿捏。而這邊還糾結(jié)著,那廂,已經(jīng)又打起來啦……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放下糾結(jié),來聽個小故事。
特邀“生活好
講師”、心理專家、百誠釋心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柏燕誼,曾經(jīng)
形象地以刺猬和蝸牛為喻,談?wù)撨^“還不還手”的問題。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刺猬和蝸牛,一個渾身長滿刺,一個終生背著殼,它們的軀體都柔軟、柔弱到不堪一擊。不過,因那刺與殼,它們具備了抵抗能力;那刺與殼,養(yǎng)成了它們的力量!原來,柔弱之軀一樣可以有力量,只要有力量(能力),就足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也許,對刺猬和蝸牛來說,它們壓根兒就不考慮對敵人還不還擊這個問題,它們在意的是各自的刺或殼!刺殼安在,力量之源就在,一切就好!
當(dāng)然,人不可能長一身刺,或背著個殼過活。
我們何以獲得力量?
強身健體、開啟心智……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說回還不還手?
從蝸牛和刺猬身上,我們成人或許會豁然開朗,什么到底第幾下還手?告不告訴老師?等等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懂”得刺猬和蝸牛的智慧。這可能是需要時間,需要過程的。但有時候,教育就是給孩子自悟的機會,逐漸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只要有了方法指導(dǎo),只要方向正確,到達是遲早的事。
毋庸置疑的是,指引方向,是為人父母的責(zé)任。
自家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還有頗為重要的一點。
對待“被打”局面,家長有沒有自以為是地僅僅從主觀去評判?有時候看上的去很“悲催”的被打背后自有孩子的解讀,是小朋友嬉鬧手重而已?還是真的對方蠻不講理?亦或是自家的孩子哪兒有問題?不要只盯著被打這一事實,冷靜了解一下被打背后的“故事”,或許,孩子“被打”的經(jīng)歷會變得有“價值”。
不管怎樣,成長路上誰還不吃點虧?
修養(yǎng)成長的力量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