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采銅,是因為知乎。如今,他是知乎上“大神”級的人物,回答過近1000個問題,被50多萬人關注。收到最多贊同的回答是:“你有什么相見恨晚的知識推薦給年輕人?” 對此采銅提出了“價值半衰期”理論: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評估:一是這件事情在當下給我?guī)淼氖找娲笮?,即「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即「收益半衰期」。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游;以“扶墻近扶墻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一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jié);認真地回復一封友人的郵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參與一次網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軟件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半衰期長的事件,效益可以累積和疊加,傳遞下去,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塊塊基石。
成為知乎“大神”后,很多賺錢的機會送上門,但采銅都拒絕了,因為他覺得,如果習慣了賺快錢,人就不會踏踏實實地耕耘,等待時間來回饋。他選擇做一件艱難但半衰期更長的事:用誠意、認真和學識寫一本書,不是那種印一次就淹沒在信息海洋中的書,而是一本既暢銷又常銷、對人真正有幫助的書。然后繼續(xù)寫第二本、第三本,寫出更多更好的書。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是采銅出版的第一本紙質書。人們不知道的是,在寫這本書之前,采銅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從博士畢業(yè),到專職寫書,用了5年時間。
黎明前的黑暗
2010年的最后幾個月,對采銅來說是個艱難的時刻。他剛剛拿到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又在老家舉行了婚禮。人生中的兩件大事相繼完成,本應非常美滿,但現實卻給了他一次沉重的打擊:他沒有找到工作,哪怕在此之前,他已經勤勤懇懇地學了九年心理學。
在家賦閑三個月后,他懷著茫然的心情,遠赴深圳,去華為從事用戶體驗工作。沒想到的是,這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機。
進入實際工作后不久,采銅發(fā)現,學校里學的知識很有限,無法用博士查找論文的方法解決問題。此時,獨立思考顯得更為重要。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思考,去應對充滿了不確定的現實呢?全部的心理學科班教育,幾乎沒有教過這一點。
心理學有兩種。一種是寫在論文里、用術語建構的心理學。另一種是致用的心理學,將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作為工具,解決現實問題。然而尷尬的是,對于許許多多的現實問題,心理學并沒有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比如“怎樣變得更聰明”、“怎樣才能更有創(chuàng)造力”、“怎樣高效地學習”、“怎樣克服拖延癥”……
采銅接受過系統(tǒng)的學術訓練,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過許多挑戰(zhàn),然后一次次陷入沉思。最終,他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探尋一種致用的心理學,真正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尤其是那些迷茫地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正如2010年下半年那個四處碰壁、孤立無援的他自己。
后來的數年時間里,隨著采銅知識、視野、閱歷的增加,這條道路漸漸清晰起來,并且越來越閃爍著令他無法抗拒的光芒。
怎樣才是厲害的人
出版業(yè)是個夕陽行業(yè),寫書的人很難賺錢。即便是職業(yè)作家,他們大部分也是寫小說或劇本,像采銅這樣從事非虛構寫作、以創(chuàng)造新知為目標的作者,很少很少。
采銅曾說自己是一個不信邪的人。盡管作者的處境艱難,他為了寫書,還是辭職成為全職作者。在一些人看來,沒有正經工作是很讓人擔憂的,但對于采銅來說,這是一個認真思考后的選擇。
在前不久接受《都市快報》采訪時,采銅提到這段日子時說道:“平時我在家就帶帶孩子,有時候會做做飯,因為我不上班,愛人工作比較忙,所以我盡量多承擔一些家里的事情。”雖然自稱“全職帶娃業(yè)余寫書的奶爸”,每天要花不少時間陪兒子玩耍,但他依舊抓緊剩余時間讀書,把別人用來換錢的時間,換成了讀更多的書、寫更多的文字。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采銅想要研究那些很厲害的人,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再結合心理學原理,總結出一些可操作的辦法。于是,就有了《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有人評論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于如何讓自己變得厲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為什么不厲害?!?/span>
采銅說,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對“人”的判斷標準出現了偏差,對“成功”和“厲害”有太多誤解。我們會簡單地認為,一個人賺了很多錢就是成功,就很厲害,然后向這些人看齊。
這是一個常見的思維陷阱。一個人很有錢,或許是因為運氣,或許是真的實力非凡,而更可能的是,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并且結合了自己的優(yōu)勢,在一個不為人知的領域開疆拓土。如果后來人又去效仿他們,走跟他們一樣的路,就會發(fā)現,這條路已經太過擁擠。
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你如何脫穎而出?就算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你還是原來的你嗎?你和其他人的區(qū)別又在哪里?
與廣泛的焦慮心情截然相反,《精進》傳達的基本理念是這樣的:尋找你的獨特優(yōu)勢,發(fā)揮你所具有的別人沒有的特質,并投入到一個你真正感興趣的領域中,不斷地打磨,直到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在采銅看來,一個很厲害的人,應該具備四個要素:
他很獨特,擁有獨一無二的特質,他不盲從,在潮流面前能保持獨立思考;
他精研至少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的造詣遠超絕大多數人;
他有很強的“自知力”,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為什么、能成就什么;
他總是在行動。
精進
精進,是一個源自佛教的詞匯,本意是不放逸,努力向上,心不動搖。
采銅說,《精進》是寫給想要在自己領域內不斷進步的人看的,為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建議。在書中,他用手術刀一樣的文字,剖析了影響人生的七大主題。
第一章談時間,學會用時間之尺評估行動,不再盲目追趕潮流。第二章談選擇,做選擇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擁有自知力。第三章談行動,提供了增強行動力的方法。第四章談學習,第五章談思考,第六章談才能。這三章都闡述了如何更好地鉆研一個領域,直至出類拔萃。第七章談成功,幫人們找到屬于自己的特質。
采銅說:“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如果說我和大多數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一直在不懈地提高自己,在不斷地進化,吾生有涯,只求日日精進。所以當我把這本以三年的知乎回答為基礎、又另外寫了一年多的書奉獻于世時,我希望它化身為一個無形的講臺,并且成為我對這個世界的一個溫柔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