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的財務工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領域:一是以編制財務報表為目的的財務會計;二是以支持管理者決策、計劃和控制的管理會計;三是企業(yè)的資產管理與融資活動。其實,廣義的管理會計可以包含企業(yè)的資產管理和融資活動。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qū)別不僅體現在工作目的和內容上,更體現在思維方式上。由于我國絕大部分的財務人士長期從事財務會計工作,因此當他們在從事管理會計工作的時候,必須警惕并克服用財務會計的思維方式來進行管理會計工作的問題。本文總結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六大區(qū)別,希望能夠幫助打算或已經轉型管理會計的財務人士轉變思維方式,從而更有效地從事管理會計工作。
在任何一個時點上,我們要么“向前看”,要么“向后看”。所謂“向前看”就是展望未來,而“向后看”則是總結歷史。財務會計(報表)只處理已發(fā)生的會計信息,因而它是一種“向后看”的思維方式。管理會計則是為了支持決策,而決策必定是面向未的,“馬后炮”是沒有意義的,管理會計是“向前看”的思維方式。以下的兩個例子可以具體說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思維差別。
財務會計(報表)和管理會計(報表)都需要通過比較來獲得某些結論。財務會計(報表)是與過去作比較,比如將2014年的財務報表與2013和2012年度財務報表做比較。而管理會計則是先設定基于戰(zhàn)略的目標或標準,然后再將實際結果與當初設定的目標或標準進行比較。
財務會計報表中只考慮顯性成本(也稱為會計成本),不考慮隱性成本(也稱為機會成本)。而管理會計則既考慮顯性成本,也考慮隱性成本。
“向前看”和“向后看”的區(qū)別是導致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存在本質區(qū)別的根本原因,財務人員必須首先學會在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進行切換,否則很容易造成思維混亂,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
由于管理會計(報表)將成本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變動成本一定是直接成本),因此它能夠高度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特性可以使管理會計(報表)展示單個產品、部門(甚至員工)或顧客的財務信息,并且可以用于模擬不同經營方案的財務結果(如本量利分析)。因此,管理會計(報表)可以幫助企業(yè)中、基層管理者進行日常經營活動的決策、計劃和控制,它是內部管理者應該使用的管理工具。
由于財務會計(報表)只將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并要求在一個會計期間內匹配所發(fā)生的收入與成本,因此它無法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財務會計(報表)只適合展示整個公司的綜合性財務信息。它的使用者是外部的股東、債權人、供應商、股票分析師,以及公司高層管理者。它對企業(yè)中、基層管理者以及普通員工的價值非常有限。
財務會計報表由企業(yè)管理者編制,而外部使用者一般不了解企業(yè)的真實經營狀況。在利益驅動下,企業(yè)管理者容易通過操縱財務會計報表,誤導外部投資者。這樣做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1929年發(fā)生的大股災以及因此而引發(fā)的全球經濟危機就是慘痛的教訓。因此,美國國會在1934年通過了《證券交易法》,設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負責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會計準則。從此,企業(yè)的財務會計報表必須按照公認的會計準則進行編制。
管理會計報表的編制者和使用者都是企業(yè)管理者,由于這屬于企業(yè)內部管理行為,因此不需要政府進行監(jiān)管,也不需要符合公認的會計準則。管理會計強調的是符合邏輯關系,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管理活動。以下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公認的會計準則要求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間接費用以及固定間接費用,這種會計方法稱為“吸收成本法”。這種會計方法會導致一個會計期間內的營業(yè)收益同時受銷售量與生產量的影響。這樣就有可能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銷售價格和成本都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銷售量大的會計期間(如2014年)的營業(yè)收益會反而會低于銷售量小的會計期間(如2013年)的營業(yè)收益,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且,這有可能導致管理者通過過度生產來操縱營業(yè)收益,這顯然是不符合企業(yè)利益的行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企業(yè)管理者可以使用一種稱為“變動成本法”的會計方法。它與“吸收成本法”的區(qū)別在于將固定間接費用作為期間費用,而不是產品成本。這樣某個會計期間的營業(yè)收益就僅受銷售量的影響,而不受生產量的影響,從而避免了上述問題。但是“變動成本法”并不符合公認的會計準則,企業(yè)不能用它來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財務信息的價值在于對決策有用,而有用的財務信息必須符合兩個質量條件:準確性和相關性。應該說只準確但很不相關,或者只相關但很不準確的財務信息都會影響其對決策的有用性。但是,我們常常必須在信息的準確性和相關性之間進行權衡。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追求信息的更準確,則有可能損害信息的相關性;反之,如果我們追求信息的更相關,則有可能損害信息的準確性。例如,一個固定資產的歷史價值更符合準確性,但很可能已經不夠相關了;而它的公允價值則更符合相關性,但很可能不夠準確。
財務會計(準則)往往更加注重確保信息的準確性,但也盡量保持一定的相關性。因此,財務會計(準則)更多地要求采用歷史信息,以確保準確性,只有在保證一定準確性的前提下才允許使用公允價值。而管理會計更加注重信息的相關性,但也盡量保證合理的準確性。管理會計大量地運用預測財務數據來描述未來的經營情況,這樣做對自然對決策更有意義。但管理者要認識到預測的財務數據或多或少是不準確的,自己應該不斷提升預測能力,盡量保證信息的合理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