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dǎo)讀: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法家的學(xué)說,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tài)是道家學(xué)說,漢武帝以后是儒家學(xué)說?! ?晁錯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現(xiàn)在削,他反得快,馬上就反,但是危害?。粚硐?,他反得是要晚一點,但是危害大。為什么呢?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來越強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時候把他掐死。等他羽翼豐滿了,他還等著你打他?哪有這么好的事!晁錯這句話說出之后,漢景帝就下了削藩的決心,這就惹出了吳楚之亂,又叫七國之亂。
現(xiàn)在看起來,晁錯提出削藩策有一個前提,就是吳王劉濞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還不如去削。吳王真的會造反嗎?現(xiàn)在從史書上,我們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證據(jù)。后來七國之亂平定之后中央軍在吳楚兩國也沒有找到什么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沒有證據(jù),只有那個鄧公說了句“吳王為反數(shù)十年矣”,那也就是說“想當(dāng)然了”——當(dāng)然有一些蛛絲馬跡,比方說吳王干了什么事呢?他干了這么兩件事。因為他不是自己會鑄錢嘛,他不是自己能產(chǎn)鹽嘛,他不是很有錢嘛,于是他就把這筆錢抵了老百姓的賦稅,就是他吳國的老百姓是不要上稅的,這個上繳給中央政府的稅收,我劉某人給你們繳了——這是叫收買人心。第二個證據(jù)是他專門收買亡命之徒,就是不管哪個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吳國逃,逃去以后他都給收容下來。就像后來《水滸》里面的小旋風(fēng)柴進似的,有一個大莊園,誰犯罪都可以躲我這兒來,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嗎?吳王就干了這些事。
但是,拿這些個事抓吳王謀反,實際上也是證據(jù)不足的。當(dāng)然晁錯也抓了藩王們的一些其他碴子。 比方說楚王——這個我們在電視劇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說楚王你在太后喪期內(nèi)亂搞男女關(guān)系,罪大惡極,就這么著把楚王給抓起來了。說實在的,一個王爺搞了兩個女人,恐怕只能算小節(jié)吧,也不能算是謀反的證據(jù)??!另外還有膠西王,賣了官收了錢。賣官這個事是從秦始皇就開始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賣官,我就不能賣官?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證據(jù)。
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站在后人的立場上,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應(yīng)該說晁錯的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吳王劉濞不反,不等于他兒子不反;吳王劉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操沒有反,曹操的兒子反了吧 ?還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曾經(jīng)是藩王,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孫子——因為他的皇太子已經(jīng)先死了,由皇太孫朱允繼位——建文帝一上臺,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號剛好就是吳楚之亂的旗號——“清君側(cè)”,就這么反了嘛。所以這個藩國太強大了,對于中央政權(quán)是個危害,這一點肯定是對的。
當(dāng)然,我們不能說因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證明劉濞是會反的,我們不能這樣反推。但是應(yīng)該說晁錯這個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深謀遠慮。從這個意義上說,長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專揀軟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確實應(yīng)該拿吳國這個最強大的藩國開刀。就是說對吳王劉濞,我們不管他是反,還是不反,都要拿他開刀——這個冤大頭他當(dāng)定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何況吳王劉濞最后一聽說要削他,他就跳起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證了他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謀反的條件的。那么,在那樣一個時代,你具備謀反的條件,是可以被視為謀反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應(yīng)該說晁錯對于鞏固那樣一種國家制度,對鞏固漢代的中央政權(quán),是做出了杰出貢獻的。
對于這個觀點,實際上很多人是有共識的。晁錯之前的賈誼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賈誼向漢文帝提出削藩——沒有被漢文帝采納。漢文帝覺得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條件,還不到這個時機,所以漢文帝接見賈誼的時候,就問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談?wù)?。后來有詩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覺得這個事情他做不成。
另外,晁錯的死都是因為袁盎,可袁盎他也是主張削藩的。所以你要說整個漢朝廷中只有晁錯一個人明白時事,也不是事實,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問題在于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一片反對,挑頭反對的是竇嬰。竇嬰是公開反對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對的;而到了最后提出來要誅殺晁錯的時候,朝廷是一片喊殺,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于漢王朝的治國理念。我們知道,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法家的學(xué)說,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tài)是道家學(xué)說,漢武帝以后是儒家學(xué)說。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就是一個篤信黃老的人。竇太后有個規(guī)定,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準(zhǔn)讀老子,只準(zhǔn)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不準(zhǔn)讀別的。所以,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的態(tài)度比較溫和,竇太后的態(tài)度比較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