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央派使節(jié)來問吳國怎么樣,你就報告說吳王不造反——吳王沒有造反的意思。袁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后來他被晁錯找了個碴子罷了官,現(xiàn)在是一介草民。這個時候吳國一造反,晁錯就把他御史府的人召集起來開會,說你們看看,我主張呢把袁盎殺了,因為袁盎接受吳王的賄賂,老是報告說吳國不會造反,現(xiàn)在吳國造反了嘛,只要把袁盎一殺,我們就知道,他們兩個搞什么鬼名堂了。
結(jié)果他的下屬都不贊成,說,部長啊,這個吳國要是沒造反,你把袁盎殺了說不定還有些用,你把袁盎抓起來還能看吳國會有什么反應(yīng);現(xiàn)在吳國反都反了,兵都打過來了,你把袁盎殺了有什么用呢?再說袁盎也是我們朝廷的大臣嘛,并不是吳國的大臣嘛,他怎么會有陰謀詭計呢?這樣大家就都不同意殺,一看大伙兒都不同意殺,晁錯就在那里猶猶豫豫、舉棋不定。
這消息很快就傳出去了,袁盎得到消息就出去找竇嬰——因為袁盎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介草民,罷了官了,沒有資格見皇帝。竇嬰就趕快找到漢景帝,說你應(yīng)該把袁盎找來問一問,因為袁盎曾經(jīng)是吳國的丞相,他比較熟悉吳國的情況,我們現(xiàn)在既然要對付吳國造反,應(yīng)該請袁盎來討論一下。
漢景帝覺得有道理,就召見袁盎——他召見袁盎的時候晁錯就在旁邊——漢景帝就問,袁盎,你曾經(jīng)是吳國的丞相,你熟悉吳國的情況,你覺得吳國的造反能成還是不能成氣候???袁盎說,他們不能成氣候。漢景帝問,怎么可能不成氣候呢?你想想想,吳王“煎礦得錢,煮水得鹽”,那么有錢,都一大把白頭發(fā)了,他還造反,沒有足夠充分的準(zhǔn)備他會反嗎?袁盎說,吳國有錢不假,有人也不假,但是吳王招募的都是一些亡命之徒,都是一些黑社會,這些人是沒有義的,不忠不義的人怎么能打得過我們正義之師呢?所以說他們肯定不能成氣候。
漢景帝一聽,覺得這個人不錯,就問,你有什么好辦法?說說看!袁盎說,臣有一個主意,但是只能單獨(dú)和陛下匯報。景帝說,好好,其他人都走開??申隋e還站那兒不動窩。袁盎說,國家機(jī)密,人臣不得與聞。景帝只好跟晁錯說,你也走吧。晁錯就只好走掉了。
袁盎說了一句話:“今計獨(dú)斬錯?!边@句話的意思是說,現(xiàn)在我的一個錦囊妙計就是馬上把晁錯殺了。因為古人打仗講究的是師出有名,你如果沒有正當(dāng)名義去打仗是打不贏的,那叫做不義之師?,F(xiàn)在吳楚兩國的旗號是什么呢?他們說的不是造反,吳楚兩國一再說我們不是造反,我們是“清君側(cè)”,我們是幫助皇帝,我們是鞏固大漢江山。
那么最好的辦法——不管是借口也好,是旗號也好,是真實原因也好——就是把他們這張嘴堵起來,而堵他們這張嘴的辦法就是殺晁錯。殺了晁錯,吳楚那邊就沒有起兵的理由了,它就會不戰(zhàn)而退,咱們“兵不血刃”即可平定叛亂。景帝就說,我想想吧,如果真的能起作用呢,我也不在乎一兩個人的——這一兩條人命又算什么呢?這是晁錯的第一個錯誤,他不該提出殺袁盎;他不提出來殺袁盎,袁盎也不會提出來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