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之以百姓為芻狗。天地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解讀:
天地不講仁義,視萬物都為狗尾巴草。圣人不講仁義,視天下百姓為狗尾巴草。
(因為有仁義,就有區(qū)別,有區(qū)別就有親疏,有親疏就有黨朋,有黨朋就有內斗,所以老子說:仁義之端,亂之始也。老子要求人像天地學習,平等面對萬物,平等面對百姓。若以此定義圣人,孔子只是一個造亂的平庸之輩。)
天地之間就好像有一個大風箱,空虛但不是無用,能量源源不斷的出來。說太多的話,不如閉嘴。
評述:
這一章,老子主要講天地、圣人的平等心,而這種平等心被世人看作不仁義。
守中一詞,解讀有幾種,一般以閉口不言解釋為多數(shù)。有一種解釋比較特別,以供參考:守中,為練站樁功的一種方式,收腹提肛、舌頭抵住上腭,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意念守在人體的中心線,與地面的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