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讀:
道可以解說,但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道。名字也可以命名,也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名字。(道不是道路,不是道理,也不是規(guī)則,道是宇宙產(chǎn)生的根源,是宇宙的主宰)
無,是天地宇宙的元始狀態(tài),有是萬物的無始狀態(tài)。(天地萬物起源于虛無、虛空,無空間、無物質(zhì)、無思想的狀態(tài),而有是萬物的開始,開始有思想、再有形狀、再有空間,這與霍金的宇宙爆炸說極為雷同)
所以人?;貧w無欲、無我的原始無的狀態(tài),可感觀宇宙的玄妙。?;貧w人類肉體俗欲的現(xiàn)實有形狀態(tài),感受有形世界的奇妙。(人可回歸至忘我、無思想的無狀態(tài),即禪定,禪定之極可以感受宇宙萬物的本真)
這兩種狀態(tài),實際上聽起來名字不一樣、狀態(tài)不一樣,但實際上是一回事情,同時存在、相互轉(zhuǎn)化,都很奇妙。太奇妙了,是奇妙的宇宙變化的極點。
評說:
凡是看老子〈道經(jīng)〉第一章解說:無有之說時,基本上就知道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什么層次、什么境界來解讀道德經(jīng)了。因為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是門戶、宗旨。如果讀懂第一章,基本上不用再讀道德經(jīng)其它篇章了。
〈道德經(jīng)〉能流傳千古,絕對不是西方哲學(xué)人士所說的二元論,還有邏輯學(xué)之類的低俗之物。如果這樣看老子,太低級了一點。
道德經(jīng)的編排,與〈周易〉是一樣的,周易上經(jīng)為天地水火,下經(jīng)風(fēng)雷山澤,上經(jīng)講天地大道,下經(jīng)講人間世事。道德經(jīng)上經(jīng)為道經(jīng),講天道;下經(jīng)講德經(jīng),講人間世處、治國。
老子本為一位修煉養(yǎng)生的高人,也是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學(xué)問大家,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他看過許多的書,他是周朝的國家圖書館、檔案館的館長,所以看到許多國家的機密。如周易之類的書,孔子只是一位民間研究者,而老子卻是國家的核心資料都能看到。因此孔子對周易的研究,遠遠不及老子深厚、方便。
所以孔子對周易的解釋不一定是周易的正解,沒有第一手資料的民間研究者,距離周文、武王有500多年,那時候的文字、記載極奇缺乏,戰(zhàn)爭不斷資料丟失嚴重。寫出來的文章就是周易的正解嗎?我深表懷疑!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一書之中,有許多地方,都講了道的問題、小孩的問題、母牛的問題、孔的問題、水的問題,這些都是比喻那個主宰宇宙一切的道。后面的篇章中,慢慢講解。
科學(xué)研究,我們生活在3維空間,而宇宙最高有11維空間,而進入11空間是什么狀態(tài),我想或許只有釋迦摩尼與老子提到過,別人就沒有提及了,更不要說西方的哲學(xué)家們了。
我相信,老子是一位修煉、修道的高手,他講到了打坐、入定,重新觀這個世界,明白什么是常,什么是道。(道德經(jīng)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復(fù)。。。知常曰明。。。天乃道。)
虛極就是排除所以雜念,靜篤就是入定,觀復(fù)是重新觀世界,就知道宇宙的根本常狀,那就是明道了。
因為老子只有5千言,直接寫出了參悟宇宙的最高境界。而釋迦摩尼是活了84歲,講法很多次,由淺入深的。
老子許多講的東西,與釋迦摩尼講的極為相似,只是表述方式不同,更為簡單、直接,有點像禪宗的感覺。而禪用的最多的解釋也就是道這一個字。
〈道德經(jīng)〉一書是老子作為一個悟道者講述普通人應(yīng)該如何學(xué)習(xí)道、運用道,讓自己開心、幸福,讓國家昌盛、永固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