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可謂是一個魔術(shù)師,讓大地變得多彩、讓人變得愉悅。春風暖,吹開了瑰麗的畫卷,這是春天的杰作。春天是個魔術(shù)師,陽光是她的畫筆,大地是她的畫板,蘸著濃濃春色,她不停地畫呀畫呀,山青青,水碧碧,楊柳綠了,桃花紅了,人心暖了。一筆一筆點染人間繁花似錦,一筆一筆令江山溢彩流韻。
就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 4月16日,踏著伴著的春意,下午驅(qū)車來到了山東青島城陽小水小學,為二、三年級的家長做了題為《好習慣一生享不盡的財富》講座。
春風拂面輕柔,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下午2時,講座正式開始。何為好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標與規(guī)范的和諧混成。因此,講座中我希望父母能將習慣培養(yǎng)作為衡量教育孩子的一種必要手段。也就是說,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養(yǎng)成哪些良好習慣?培養(yǎng)這些習慣應采取哪些具體步驟?應達到什么樣的規(guī)范標準?都應當在平日的教育中踐行。當然,對于父母來說,只需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的情況,確立培養(yǎng)目標及方法即可。問題在于,在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我們的父母到底是否自身有良好的習慣?怎樣才能從根本上培養(yǎng)出孩子良好的習慣?
所謂“習慣”,它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不需要特別受思想和意志的努力,也不需要別人的監(jiān)控,是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guī)則(或規(guī)律)去做。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例如:當你下班走近車棚,就會習慣的去拿自行車鑰匙。當你養(yǎng)成了按時起床的習慣,每天到了時間你就會自動醒來。如果學生養(yǎng)成了學習的習慣,那么到了學習的時間,他就會去學習。
習慣是由多種表現(xiàn)形式,有定時的習慣,定量的習慣,專心聽課的習慣,自我調(diào)整的習慣,復習的習慣,預習的習慣,完成作業(yè)的習慣,舉手發(fā)言的習慣,每天整理書包的習慣,思維的習慣等等。而這些良好的習慣,都要養(yǎng)成是很需要學生的毅力。因為況且學生自小已在父母親的教育下,在幼兒園老師的教育下養(yǎng)成了一定的某些習慣,而當他們進入小學,中學后,這些習慣不會消失,還在起作用。所以教師的任務幫助學生了解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習慣是什么?還沒有養(yǎng)成的習慣是什么?哪些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好習慣,加以表揚,加以鞏固。哪些是不良的習慣則給以指出,盡快使他修正。還有哪些是需要我們加以培養(yǎng)的,哪些是需要提高的等等。因此孩子應該在父母的指導和控制下有意識的克服自己的缺點,完善和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有效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家長很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那么該如何去實施?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好處很多,從人的生理角度來說,它可以通過生物鐘、通過條件反射,自動提醒你自覺地去做應該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時起床,自覺地為上學做好一切準備;上課鈴聲一響自覺地跑回教室,作好上課前的準備;放學回家,先復習當天所學課程,然后再做作業(yè)。作業(yè)完成后如有時間,把明天的新課預習一下。這些事情,對于一個有良好習慣的人來說,幾乎都是靠生物鐘、靠條件反射來自動控制的。如果不是靠習慣,這許許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來就會顯得手忙腳亂,甚至丟三落四,甚至于使你很被動,造成心煩意亂?! ?/p>
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從下意識的角度來說,他可以發(fā)揮下意識的作用。下意識的特點是不需要大腦的思考,而直接受習慣的支配你去做某件事。就像吃完早飯準備上班,剛一走近自己的自行車便隨手掏出鑰匙,接著打開車鎖,然后朝著學校的方向前進。如果每天都走相同的路線的話,到了轉(zhuǎn)彎的地方,也不需要動腦筋去想,該往左轉(zhuǎn)還是向右轉(zhuǎn)。這些動作幾乎連想都不用去想。就在下意識的作用下完成了。同樣道理,一個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他的下意識會隨時隨地支配他按照平時習慣了的套路做那些與學習相關的事,使他在不知不覺中,事情已經(jīng)完成,而且做得輕輕松松,有條有理。良好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可終身受益。生活的秘訣實際上在于把90%的生活變成習慣,這樣你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了。畢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洗臉,吃早飯。因為這已成為習慣。這里所說的“想都不用想”,實際上就是受了習慣支配?! ?/p>
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從潛意識的角度來說,他可以調(diào)動潛意識為學習服務。潛意識的特點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響。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里已經(jīng)清醒地意識到,嘴上也在說:貪玩兒不利于學習,學習比玩游戲機更重要。今后不再貪玩兒了??墒且坏┯锌?,一旦看到別的學生在玩,自己也就鬼使神差地又貪玩兒了。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強烈的玩的渴望。是潛意識在支配著他。如果是一個養(yǎng)成了良好學習習慣的人,那么他對學習有一種親和的心理,他從心底里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的第一需要,當成一種樂趣,不學習便感到難受。那些愿意玩兒的人拖他去玩游戲機,他會感到?jīng)]意思、無聊、甚至于難受。即使出于身體鍛煉的需要或者不得已而逢場作戲,他的心思也仍然始終在學習上,甚至連睡眠做夢的內(nèi)容也都與學習相關。這也就是潛意識在發(fā)揮作用。潛意識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學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時候,甚至在睡眠的時候產(chǎn)生靈感,都是因為他的潛意識與外界的剌激,與自己的冥思苦想、孜孜以求、與長期探索的問題之間保持著必然聯(lián)系。每個人都有潛意識,學生也不例外,當他把學習當作自己的第一需要時,他就可能在睡夢中找到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的答案,或者解題的方法。
講座中,我還列舉了“耐心聽別人講話”為例,如果父母會說話,那么孩子就會聽話,如果父母不會說話,那么孩子就不會聽話??墒?,面前的家長,在我講座中的默默無語中,我感覺到,他們面對孩子根本不會說話??梢韵嘈?,養(yǎng)成良好習慣需要堅持的,如果父母不帶頭,那么孩子就會模仿父母的做法去做,按人格化的習慣培養(yǎng)的要求,父母還要重在培養(yǎng)對別人的理解與尊重,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嚴。所以父母不要對孩子態(tài)度嚴肅,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一切。
講座中一系列的心靈感應、圖片等暗示,引起家長的共鳴。是啊,面對孩子,我們有很多做的不盡人意的地方,需要父母關愛孩子、接納孩子。要在孩子面前樹立表率,只有自身有好習慣,孩子才會學父母的樣子養(yǎng)成好習慣。
真心希望今天的講座,能夠喚起家長對孩子的真正教育。春天真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因為衷心希望父母們趁著春天的大好時光,把教育孩子當做一件大事來做。
春天播種下了希望,期待著秋天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