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的泛濫有可能影響我們的“三觀”。 “海底撈事件”的“衛(wèi)生清潔”曝光5天后,經歷了危機后網絡口碑急轉直下,到“真誠”致歉后公眾出乎意料的迅速變化。而這“成功逆襲”,竟緣于海底撈的“危機公關”。且“沒有任何狡辯,承認報道事實,坦白認錯,言辭懇切,”竟成了某財經媒體標榜“你學不會的‘海底撈危機公關’”的褒獎。
“人神好清,而心憂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逼髽I(yè)需要和不斷要叩問它的“初心”。海底撈官網上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值得推崇,海底撈可能有兩種死法:一種是管理出了問題,死亡過程可能會持續(xù)數(shù)月乃至一年;第二種是食品安全問題。一旦發(fā)生,海底撈明天就會關門,生死攸關??吹贸龊5讚七€是敬畏它的“初心”,不過僅靠“危機公關”的勝利,或不能讓海底撈“明天不會關門”。
我們或生活在一個什么都馬上需要答案的世界里,可能很多人不想為任何事情花費時間。但是我們卻需要“慢科學”,就像我們有“快餐”和“慢餐”一樣,我們有“快科學”,但是我們也需要“慢科學”。叩問“初心”,是更多企業(yè)人文的“慢科學”建設。
海底撈的快速成長某種程度上是靠了它的“家文化”,這從危機當中的致歉信中網友總結的“這鍋我背,這錯我改,員工我養(yǎng),可見一般”?!凹椅幕?,不可否認凝聚了員工,但是或沒有真正讓大家了解海底撈的“做事的意義”。
福格行為模型(BJ Fogg’s behavior model)稱人的行為產生有三要素:動機、能力、觸發(fā)器。幫助人“找意義”是其“動機”的核心。在企業(yè)中“找意義”它或遠比建立包含績效、激勵機制和員工工作意愿的“動力系統(tǒng)”更重要。誠如馬克斯韋伯所說,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網上的動物。每個人都需要“意義感”,而企業(yè)管理者有用功之一,就是要挖掘他們的“意義感”。
離開了對“意義感”的認知,做事的路向或許被偏離。那么在海底撈那些“美甲、擰水龍頭、遞毛巾”等等服務舉措,或就是一些機械化、程式化的“刻意”,那些“真誠”的道歉,或就是一“套路”。
《孟子》有云“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富有生命的質感的力量,是一種富有美感和情感的藝術形態(tài)?!懊牢幢赜许嵰玻蓝星槿挥许嵰印?。這種“浩然之氣
”或在人文“慢科學”的建設中?!叭宋摹保宋摹皩W”后,對他人(合作伙伴、顧客)的關懷,且終極關懷。與海底撈員工或不知道“做事情意義”的不一樣的是,
“人文”看似“沒用”,人文其存在的理由,恰恰是這沒有任何必須存在的道理,只是人類發(fā)自本性需要它,它一定是發(fā)自內心的。
記得有位藝術家教學生畫畫,是從叫他們讀《詩經》開始,《詩經》中300篇其中200多篇寫的都是花木鳥獸。這位藝術家說,我不一定能解決學生們很多具體技法上的問題,卻可以為每一個人指出一條路徑。藝術家一生的過程是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把握自我、高揚自我的一個過程,這就涉及到對人文的追問,是一條文脈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人。
人文學科試著尋找世界的意義,尋找各種符號,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符號化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有其符號化的意義。回頭來看海底撈的“道歉信”,跟多的是就事論事的后廚整改和衛(wèi)生規(guī)章的制度建設。其實海底撈或許忘記了品牌的“精神維度”,筆者或和更多的消費者一樣,海底撈的“衛(wèi)生清潔”其實是辜負了大家對海底撈的感情。衛(wèi)生的修復或會很快,但是修復消費者的品牌黏性或會漫長。
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引發(fā)人們審美感情的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物質”,而是審美意義上的“物色”或“物性”。餐飲企業(yè)的基業(yè)長青,要靠它的烹飪水平、食材遴選,以及更為重要的食品安全。如果海底撈的“擰水龍頭、擦皮鞋”等是“面子”的話,那么上述包括食品安全在內的就是“里子”?!懊孀印碑斎灰埠苤匾欢ㄊ恰拔镄浴敝戏强桃?,且發(fā)自內心對他人的人文關懷。
心學王陽明有句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蓖蹶柮靼堰@種花賦予了有“良知”感應之外的花。它近似物質意義上的植物,但更是客觀存在于“美學”意義上的人文初心(作者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環(huán)球財經》專欄作者,北京大學互聯(lián)網+與資本運營課題專家組成員,全國總工會中工網特約評論員,和訊網財經評論作者,時代新光管理咨詢創(chuàng)始人,營銷界新營銷哲學、軟營銷的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