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概述: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fā)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薄?/span>《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zhàn)爭,那就讓我拿戰(zhàn)爭來打個比方吧”
梁惠王問孟子:“看看鄰國的政治,沒有比我更用心的了。但鄰國的百姓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加,為什么呢?”孟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首先拿梁惠王最熟悉的戰(zhàn)爭打了個比方: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這里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來源,最早就是孟老師編的。旁敲側(cè)擊說梁惠王不時不行“仁政”,只在災(zāi)年做一點臨時性的救濟,在治國方面并沒有采取什么實質(zhì)性的好政策,怎么可能會比鄰國治理得更好呢。
在表達中善用比喻,是孟老師語言藝術(shù)的一大特色。用人們生活中的一些常識,通俗易懂的說明復雜的問題。
后面如齊桓公欲擴張國土,征求孟子的意見,孟子對他說:“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用這樣的行動,去追求這樣的目標,就像爬到樹上去捕魚一樣,暗示他的所作所為是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其結(jié)果是必然適得其反。
在公眾表達和授課培訓中,要求語言首先要具有形象性,避免干巴巴的空洞說教,增加生動性,讓學員聽得懂、容易理解。增強語言形象性的手法——善用比喻、借代、象征。
在語言形象化中,尤其要注意關(guān)聯(lián)化,通過使用學員熟悉的事物、語言、概念,幫助學員把新學的知識整合串聯(lián)起來,促進記憶了解。就像孟子跟梁惠王交流時,就用他所熟悉和喜好的戰(zhàn)爭來作比喻。
中國最受歡迎的實戰(zhàn)型管理培訓專家余世維老師的課程,很多人都喜歡聽,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的語言生動形象,就是以他和老婆孩子相處、逛書店、住酒店、坐飛機等一些日常生活經(jīng)歷來說明道理,以小見大,由淺入深。
培訓師在授課過程中,針對一些枯燥、深奧、專業(yè)化的知識,就需要用學員所熟知的常識形象化的表達出來。表達生活化、講述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