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網絡民主政治的內涵
一、西方民主理論辨析
多元民主論
精英民主論
技術民主論
參與民主論
二、網絡民主的內涵
網絡民主主要是指網絡社會的民主,是對網絡對民主的影響的研究與考察,是網絡時代新的民主政治理論的體現。
從技術層面上說,網絡政治中的民主是數字民主。
(1)遠程式民主、這可能是網絡政治民主中的最主要的形式。由于網絡政治的無國界、無地域、無地區(qū)的特征,使得全球各地相同目標、相近興趣的個體,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交往,參與民主政治的各項活動。它使人們在家里或當地射去就可以參與討論或者參與政治過程。這給政治理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更給實現政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2)半直接民主。它是依賴代表和依靠人們自己的有機結合。(3)參與式民主。網絡社會中網民的參政議政意識越來越強烈,同時,網絡的快速、便捷、廉價大大降低了全民參與的社會成本。所以,不論是大眾參與的需求方面,還是技術和成本方面,參與式民主都成為現實政治的有力挑戰(zhàn)。
從網絡民主的內涵來看,網絡民主的實現由“信息”取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金錢”和“權力”,信息成為網絡民主的主宰力量,“信息”是網絡政治領域流通的基礎,也是網絡民主的表現形式。政府的政策主張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與網絡之中的,網民對政治體系的政治評價、利益表達也是以信息的形式在網絡社會中得以體現的。這里的信息,既包括作為政治主體核心的網絡政府在網上發(fā)布的信息,也包括作為個體的網絡和群體的網絡共同體對網絡政府所發(fā)布信息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離開了信息,也就無所謂網絡民主。
第二節(jié) 網絡民主的特點和原則
一、網絡民主的特點
第一,網絡民主的直接性。在網絡政治中,任何人不再需要由別人來代表自己,他可以直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對政府的議案進行投票。公民直接參政議政是網絡政治的一種最突出的表現。
第二,網絡民主的平等性。平等在政治上表現為:一是人人都有參政議政的權利;二是這種權利在人與人之間應該沒有差別。網絡對政治平等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網上,只要符合法律允許的參政條件,你的意見與政治家的意見一樣親切可見。比爾·蓋茨認為信息高速公路的優(yōu)點之一是“虛擬平等”,遠比現實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實現。在虛擬世界里,每一個人的平等政治權利都得到了保障。
第三,網絡民主的快捷性。政治事件的發(fā)生、你的意見、政治家的態(tài)度以及政府決策和相關表決結果,這一系列與政治有關的活動和內容,在網絡上是以光速傳播的,政治活動變得非常迅速。
二、網絡民主的原則
(一)尊重“少數派權力”的原則。
(二)“半直接民主”的原則。
(三)“決策分工”原則。
(一)尊重“少數派權力”的原則。
傳統(tǒng)的民主原則十分強調“多數派權力”,強調少數服從多數。在信息網絡時代,網絡中信息大分布和流動不再是線性而是網狀,不再是一律而呈現了個性化,人群不斷被細化。由于利益的表達和聚合更加自由,興趣愛好相投的人們在網絡上即使進行跨國界的聚會和組織活動也相當容易,不必提交申請或支付任何有形的管理費,網民們甚至可以自己進行民意測驗,圍繞各種爭論組成自己的“電子政黨”或“電子院外集團”。政治活動變得如此輕而易舉。其后果是,公民參與熱情的高漲與個體意見協(xié)調的艱難并存,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呼百應的政治動員變得十分困難,甚至常常不可能實現。在多數人難以形成共識的信息社會背景下,整合嚴密的少數派權力就會被充分凸現出來。“以那些能最有效地動員自己特殊利益的群體的人為特征的時代即將到來。少數派的否決代替了多數派的表決?!币虼嗣裰鞯脑瓌t有待于不斷改進,我們在強調少數服從多數的同時,必須尊重和保護少數派的權力。這里我們不是說要“少數派說了算”,而是說尊重和保護“少數派的權力”。在一個結構日趨復雜的社會中,活躍著許多少數派,他們成為構成嶄新社會結構的過渡性形式。尊重和保護他們的權力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二)“半直接民主”的原則。
在網絡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不一定必須依賴代表來行使自己的權力,而應當是依靠自己和依靠代表相結合的“半直接民主”。誠如我們所看到的,代議制概念本身正在受到挑戰(zhàn),如果選民的意見不一致,那么代表人究竟在“代表”誰呢?與此同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依賴他人的判斷。代表有時甚至不能代表他自己。代議制政府作為最終代理人的理論也就崩潰了。因此,契約的解體、決策的困境和代議制的缺陷,所有這些都表明,從長遠的觀點看,許多現在由少數假冒代表所作出的決策,也許不得不逐步回到選民手中。然而,要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有新的體制和新的技術。網絡政治的出現與發(fā)展,恰恰使之成為現實的可能。我們提出實行半直接民主原則,并不是簡單地、絕對地否定間接民主,而是指兩者的有機結合,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是這樣的。這實際上是一個適度的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設計未來的切實可行的新制度。
(三)“決策分工”原則。
即打破決策僵局,讓應該決策的人來決策。決策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有時一些問題無法在地方層面上得到解決,而另一些問題又不能在全國層次上解決,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各個層次上同時采取行動。而且解決問題的適當層次也是在隨時變化的。要消除今天因制度超載而產生的決策僵局,就必須采取分割決策的辦法,對它們進行重新配置,也就是說,更廣泛地分攤決策,并根據問題本身的需要來轉移決策單位。因此,有些決策需要“上移”,從地方移至中央;有些決策應“下移”,從中央到地方,甚至到基層、到公眾。網絡民主使“決策分工”成為可能。
第三節(jié) 網絡對民主政治的影響
悲觀主義者認為新的信息技術不會帶來任何政治上的好處,“新的技術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小撮政界人士或掌權人物主宰和控制,使他們能夠左右和操縱群眾的情緒?!薄靶碌募夹g只不過促使權力更加集中,因而預示著一種不祥之兆?!薄半娮佑嬎銠C化的交流系統(tǒng)肯定會威脅到可能出現的公共所有制和人民大眾的言論自由?!?“計算機為主的世界將受到某一階級的統(tǒng)治?!庇械娜松踔翐某霈F“電子法西斯主義”。
樂觀主義者則認為,網絡是徹底開放的電子輿論空間,任何人不用通過政府批準、檢查、修改,就可以在網絡上制作他人能夠閱讀的網頁,或者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網上論壇、電子公告欄等多種方式向量多面廣的網民傳播信息。“新技術促進和捍衛(wèi)了民主和言論自由?!?“新技術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潛力,會使更多人在民主參與的方式下卷入社會生活的洪流中去?!本W絡技術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民主參與手段和工具,它將把人類帶入“電子民主”的新時代,加速人類的民主化進程。
網絡技術的出現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是雙重的,它既為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提供了空前的動力和機遇,同時也使民主的發(fā)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我們既要積極利用網絡技術推動民主的進步,也要高度重視網絡技術給民主帶來的危害,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一、網絡對民主的促進作用
(一)網絡將推動代議民主向參與民主轉變,使直接民主有了實現的可能性
(二)網絡消蝕著金字塔式的等級集權制的權力結構,使集權走向分權
(三)網絡將促進言論自由、社會平等和政治公開的發(fā)展
(四)網絡技術革命改善了民主的技術手段,開辟了“電子民主”的新渠道
(五)網絡將推動民主原則和民主機制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
二、網絡對民主政治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網絡技術被一些國家用來推銷其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對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獨立、內政自主和社會穩(wěn)定構成了現實威脅
(二)網絡發(fā)展為一些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團影響政治、控制政治,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容易助長絕對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極端民主化傾向,影響了網絡民主發(fā)展的正常秩序
(四)過多依賴即時的“電子民主”可能導致民眾的非理性的“情緒性民主”左右政治
(五)信息技術可能會導致信息的“貧富”分化,出現“信息技術精英”統(tǒng)治,妨礙公民平等參與政治
(六)當民主越來越多地借助網絡才能實現時,一部分人將被剝奪更多的民主權利
(七)網絡霸權加劇了世界范圍內民主的不均衡發(fā)展
(八)網絡上信息傳遞的便利性可能導致更加隱蔽的集權統(tǒng)治
第四節(jié) 網絡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趨勢
網絡民主更多地是發(fā)展為“參與式民主”,而不一定是直接民主。
絕對的自由與平等并不存在,必要的控制與調適不可或缺。
從長遠的角度看,人們應該對技術的進步抱有信心。
總體看來,網絡民主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從代議制民主向直接參與式民主發(fā)展的新動向。這一新動向具體表現在創(chuàng)議制和復決制的實行。所謂創(chuàng)議制是由公民直接投票決定設立某種法規(guī)或制度的民主權利。這種方式在20世紀79年代的美國曾較為流行。所謂復決制,是指公民對已決定創(chuàng)制的法案行使再一次表決的權力。這些政治運作的新形式往往離不開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支持。
對于大多數國家而言,由于信息傳遞和其他物質狀況的限制,大多是采用代議制形式,由公民選舉的“代表”來參政議政。而在網絡政治中,有條件上網的任何人不需要再由別人來代表自己,他自己就可以直接發(fā)表自己的政治意見,并對政府的議案進行投票。因此,公民自己參政議政是網絡政治的一個突出表現。但是由于網絡技術再笙歌社會普及的程度尚沒有達到人人都能隨時隨地上網的地步,直接民主還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得到推廣,還有諸多因素夾雜在其中。
第五節(jié) 直面網絡民主:變革與創(chuàng)新
(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實施有效管理,建立合理的網絡秩序。
(二)適應網絡社會發(fā)展,改變政府管理模式。
(三)加快信息基礎建設,普及網絡教育。
(四)政府要重視,積極推動。
(五)適應網絡結構扁平化的要求,改革等級集權制的官僚科層組織,實行分權管理。
(六)加快“電子政府”建設,逐步實現信息傳輸民主化、政務公開化和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