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師還是稀缺:
不做CEO,就做培訓師——這句話我不知道是誰的發(fā)明,但這確實反映了優(yōu)秀培訓講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收益與普通CEO不相上下(只是顯性的收益)。同時這也說明了培訓師的“資源稀缺性”及因此帶來的“稀為貴”。于是有人說:培訓師比機構強勢。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階段性現(xiàn)狀。
二、機構必然強勢
但隨著需求的不斷壯大,資本的不斷積累與介入,培訓不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單槍匹馬的培訓師只能“取一瓢飲”,終因勢單力薄而成為“非主流”。培訓機構因整合行業(yè)或地域上的需求,靠著引入或積累的資本,或者將產品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形成一個強大的培訓機構。他們不追求一兩個客戶的“成與敗”,而是追求在一個更大范圍(或更深層次,或更低費用上)的“東方不亮西方亮”。當機構能將零散的需求打包成一個完整的需求時,當機構能將客戶的各方面需求一站式滿足時,當機構的勢力強大到形成知名品牌時,機構就成為強勢的“經紀平臺”。且隨著老的一批“明星”逐步殞落,新的培訓師只有借助機構巨大的培訓需求及立體包裝才能才人輩出,而靠慢慢積累成就一位強勢的培訓師就難上加難啦。再后來,就是經紀機構簽約的培訓師實在太出眾,簽約期限到后成為今天的獨立”周杰倫”。
三、集團化與經紀化
機構在模式和資本的共同推動下,不斷向集團化發(fā)展。他們能通過自身的“造血”來解決自有產品、自有專家的問題,或者通過兼并組合來解決,從而形成一個整合上下游的產業(yè)鏈集團。最終重新演繹一個基本的經濟規(guī)律:競爭的最終結果都是形成行業(yè)的相對壟斷。
而中小機構最終成為“非主流”。他們靠的是“專業(yè)”或“特長”,在一條相對狹窄的通道里行走,往往享有行業(yè)美譽度而在更大范圍內知名度欠佳。它的命運或許因為模式的創(chuàng)新或資本的介入而走向集團化,也有可能因為專家團隊分裂而消亡。
講師明星,往往來自于前兩類機構(其它地方因機會的稀少而很難造就一位名師)。他們雖為明星卻也大不如前,往往只能借助這兩類機構才能大紅大紫,除非如“周杰倫”般積累了雄厚的資本而自身成為一個中小培訓機構走出專業(yè)化的道路。
四、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新東方的上市,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培訓產業(yè)的巨大希望。在管理培訓領域,上市的問題表面上似乎波瀾不驚,實則是暗流涌動。這兩年有幾家公司都在為上市精心做著準備。他們要么跑馬圈地,要么深練內功,在營業(yè)額不斷上升的同時,知名度,影響力,政府認同與支持度都得到不斷提升。
因此,行業(yè)的厚積已快到“分娩”,上市將成為這一行業(yè)的重要里程碑。上市機構的出現(xiàn)將引來資本的大量介入,代表的是行業(yè)的規(guī)模成形,業(yè)態(tài)成熟,更預示著壟斷的前夜。
因此,這里的黎明靜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