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的生活不需要把這些事情排除掉,而是必須以真實的方式去做每件事。你可能以真實或虛假的方式結(jié)婚,也可能以真實或虛假的方式工作。由于缺乏真正的智慧和體悟,所以人們無法以真實的方式去做這些事。我并不主張棄世修行,或者撇開生活里必須做的事去過簡約的苦行生活——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你仍然可以擁有世間成就,以舒服精致的方式過日子,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事物,而仍然百分之百地屬靈。真正的統(tǒng)合就是徹底結(jié)合靈性與物質(zhì)。當物質(zhì)面與精神面的努力徹底結(jié)合時,人格就完整了,這時兩者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否則的話,你仍然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因為你只活出了一半的面向。
一個完整的人并不是沒有性生活或不喜歡性愛的人,一個完整的人會以真實的方式進行性愛活動。所謂的真人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他仍然喜愛美食,而且會以達人的方式品嘗美食。
因此當我談到平衡與整合時,我指的并不是把你生活的某個部分拋棄,去擁抱另一種東西。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你的棄世是虛假的,擁抱一切才是真實不虛的。拋棄生活里的某些東西以便擁有某種體悟,其實是比較容易的事。譬如:“我要到寺廟里生活。我只想打坐,這樣才能開悟?!蹦惝斎豢梢宰鲞@種選擇,但這其實是一種逃避。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過你當然可以這么做,而且有許多人都在做這件事。如果這就是你想要的,當然沒什么問題,但這畢竟不是完整的人生,因為它偏向的是本體或存在的生活方式。那行動這部分又該怎么辦呢?你仍然得去商店買東西,為自己做飯,第二天早上仍然得去工作,這些都是另一半的人生啊。當你在寺廟里打坐時,有人會為你做飯,把你的食物放在你的門前,因為你一天只能做一件事。但這決不是完整的人生。可是工作、追求成就、賺錢和結(jié)婚等,也不是完整的人生。前者傾向的是內(nèi)在生活,后者傾向的是外在生活。其實內(nèi)在與外在都應該兼顧,否則人格就無法完全整合,而且分裂也會因此而產(chǎn)生。但整合是相當不易的事,而且是非常非常罕見的。
成熟的人有能力結(jié)合施與受
遇見一個真正成熟的人相當不容易,這跟遇見一個開悟的人是不一樣的。從真正成熟之人的角度來看,開悟雖然必要,但仍嫌不足。開悟只會讓一個人看見以往未看見的可能性。一個人愈是成熟,愈是完整,就愈不會偏向自私或無私。屬靈的人是無私的,永遠在為他人奉獻,世俗之人則永遠是自私和貪得無厭的。但成熟的真人卻能結(jié)合施與受,變成一種完整的行為。有些東西要給自己,有些東西要給別人,中間沒有任何沖突矛盾。
因此這和道德無關(guān)。你不會說給予是很好的事。沒錯,給予的確很好,但接受也很好啊。你的確應該服務人類,但如果每個人都在為人類服務,那真實的生活又該怎么辦?如果你為你的孩子犧牲了自己的人生,你的孩子又為他的孩子犧牲奉獻,那么誰又能真的生活呢?因此施與受之間一定要達成平衡,而平衡往往是最自然的事。當一個人在給予時,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在給予,也不覺得自己是在施舍。當他在接受時,也不覺得自己在接受什么。他只是做必須做的事罷了。當情況需要你去做某些事時,一個真正整合的人就會去做它,至于這件事是為誰做的,卻不重要,因為他的行動會從每個層面、每個面向去考量,包括生理、情緒、人格、本體、存在、現(xiàn)在和未來。
這樣的行動并不是從算計的態(tài)度產(chǎn)生的。只有平衡的意識才能有平衡的行動,在這樣的行動之中,本體的能量會自然流動,而流動的本體能量就是行動本身。本體的智慧能夠從所有面向產(chǎn)生作用力,并且能整合到一個行動里面。它的智慧是超越頭腦和覺知的。如同我說過的,這樣的行動有可能出現(xiàn),但必須下許多工夫才能體現(xiàn)出來。你或許要花一輩子才做得到。這是一件不斷在發(fā)展中的事,你可以成長、成長、再成長,因為成長是沒有止境的。
認為人格的發(fā)展有止境是個不合理的想法。發(fā)展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和進化?;蛟S不和諧的狀態(tài)會停止,但人格的發(fā)展本身是沒有止境的。這意味著一個完全整合的人在30歲的整合狀態(tài)和40歲是不一樣的,而且20世紀的一名在30歲達成整合狀態(tài)的人,跟21世紀的一名在30歲達成整合的人,也是不一樣的,因為人類一直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