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之后,市場流動性往往會更加緊張?;ㄆ煦y行近日在一份研報中的拋出這樣的觀點。
花旗銀行認為,2010年的債市閃崩和2013年美國QE退出就是典型的例子,美聯儲計劃提供流動性之后,市場反而陷入混亂,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
花旗銀行稱,這種風險在金融危機之后不僅沒有減小,而且正在上升。
花旗銀行的這份研報由分析師Matt King主筆,取名為“流動性悖論(The Liquidity Paradox)”。
King寫道,就像美元日元貨幣對常被外匯交易員用作做套利交易(carry trades)一樣,投資者這幾年涌入全球債市和股市,并做單向交易。
這種趨勢可能為后續(xù)市場真空埋下伏筆。King認為,當幾乎全部市場的投資者都向同一方向做交易,這種“羊群效應(herding effect)”將導致市場的趨勢過于集中,單日波幅減小,但這也意味著市場出現“氣囊(air pockets)”(注:氣囊指市場有潛在逆轉風險,非常脆弱。),并最終崩盤。
King指出這種單向交易的趨勢是由央行加大流動性的預期引起的,而不是經濟基本面真正得到改善。也就是流動性并未滲透到長期市場之中,更別說實體經濟了。
這一狀況其實蘊藏著危機,其中一個就是美聯儲加息。就業(yè)數據改善之后,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年內加息。
此外,英國央行也有可能收緊貨幣政策。卡梅倫贏得英國大選,利于提升英國經濟和消費者信心,而且英國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時間點或與美聯儲不會相差太遠。
問題就是,目前市場在央行寬松的大背景下,交易方向過于集中,而且對各國央行寬松預期仍在。美聯儲主席耶倫看到當下的流動性風險,并表示,債市和股市都已經被高估。
King稱,如果央行收手,而且他們肯定會收手,屆時市場將無路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