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手段單一,家長演變?yōu)閼嚱逃耐\者(4)
在家長看來,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無疑是一種背離了正常人行為模式的精神疾病,出于對孩子的愛心,出于對孩子未來的負責,我們的家長才心甘情愿讓騙子以殘暴的行為施加于孩子,藉此來取得自己心理上的慰藉。
然而,我們的家長大概不曾想到的是,把"網(wǎng)癮"視同為精神疾病,本身在概念上就已經(jīng)大錯特錯了。
當我們的成人世界與主流社會,面對著日漸繁盛的網(wǎng)絡世界手足無措、感到無所適從的時候,當我們的家長與新興文化無法合拍而感到恐懼的時候,這種情緒上的憂患就被投放到了孩子們的身上。
于是,為了疏放這種內心的恐懼與憂慮,以關愛為名,行懲戒之實的體罰過程就此開始了。和往常不同的是,這種新式的家庭體罰,只是將執(zhí)行者換成了旨在斂財?shù)乃^"醫(yī)生",而肇事者卻仍然是擔負著教子、愛子之名的家長。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完成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效的機制,這不僅要求家長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更需要投入無法量化的精力。而當我們的家長或不愿、或不能、或無此觀念來持續(xù)這場漫長的教子過程時,他們就會選擇以最省力、最經(jīng)濟、最短期、最愚昧的方式來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希望藉此一勞永逸。
網(wǎng)戒中心的悲劇,只是中華民族家庭中教育手段單一現(xiàn)象的一個反映,我們并不能指望在短期內會有所改變,然而當我們進行這樣的探尋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有可能做出改變的家長改變,讓未來將要撫育孩子的準家長改變,為了讓現(xiàn)階段正在受到變相體罰、變相摧殘的孩子得以解脫。
對于教育而言,有一句名言堪為萬古不滅的真理--沒有不是的子女,只有不合適的父母。當我們將這一點銘記在心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家庭教育將會走向一個新的開端,這不僅意味著諸如楊永信一類的江湖騙子無以為繼,更意味著萬千中國孩子的福音。
4.被摧毀的自尊心
由于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這是一切自卑的根源所在。
——斯賓諾莎
當我們的探尋行進到這一層面時,揭示體罰可能造成的傷害,就成了我們最急迫的任務之一。
單就人格而言,孩子與成年人是平等的主體,正因為這一點的存在,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有權利得到尊重。
然而從家庭結構上來講,孩子在物質上要依靠家長,這種獨特的關系,造成了孩子無法與家長對抗。然而,這種依附性并不是牢不可破了,也絕不意味著孩子會因此事事順從家長的意志。
作為家長來說,無論是體罰、責罵,或是其他的強制性手段,都可以用來改變孩子的行為,然而卻始終無法藉此改變孩子的看法,也決不可能藉此改變孩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