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可能違背我的上述提法,但確實有一個非常適用于教練過程的模型,它基于老子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后被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重新提出。亞里士多德和胡塞爾提到“存而不論” (epoche)的概念,允許自己和周遭產(chǎn)生共鳴,而不多加評判。老子將此描述為“空和探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教練技術講師張高睿分享作為教練,我們尋求客戶所關注的和渴望的別樣體驗;我們和客戶一起觀覽周遭世界;我們提出問題——“你的世界友好嗎”,進而積極正面地、心存感激地、非評判地探索其內(nèi)在資源。當我們探索并有所感悟,我們就會受到啟發(fā),從而以一種全新的方法尋求一致于我們是誰的目標。
在此,我們展開行動,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其他人也許會認為這種恐懼源于我們自身的局限。我們學習新的行動、新的行為規(guī)范,而后實踐,直到這種新的方法被內(nèi)化。這種內(nèi)化引出改變,就是我們在本章開始時提到的改變,它引導我們理解自己和所有存在的關系,讓我們達到一個新的層面,重新表達我們的經(jīng) 148驗。至此,我們便可以在更高新的能量重啟“空”的過程。
我的體會是,探索、覺察和行動,是基于經(jīng)典的,是開拓新世紀的。看到這些,老子恐怕也會會心一聳。
我的經(jīng)驗是,在實際的教練會談中,這個流程會導出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沉默——所有都已談盡的情況。我們西方人往往是不習慣于沉默的。此情此景之下,第二種結果聚集了優(yōu)勢——愉快的行動計劃讓我們闡明自己的意圖,并處于一種喜悅的狀態(tài)之中。
我要和所有的教練切磋,來提升我們的意識,豐富我們的經(jīng)驗,學習放下慣例并相信內(nèi)在。是時候讓我們在教練過程中放下分離的殘余想法,并朝著把我們自己和我們服務的對象視為整體的方向轉變。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太多元,有太多引爆點允許主宰來引導我們。我所指的并非指宗教范疇的主宰,而是那個純潔的、從內(nèi)而外的、非評判的、原諒一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