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學習中的樂趣
樂趣使腦里釋出“內啡肽”,它讓孩子處于一種極為放松、無壓力狀態(tài),并且想重復這種體驗。因此孩子便能自動自覺地學習。
事實上,當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時,家長和老師問問沒有在增添樂趣上下功夫,而是用否定、強制、斥責、懲罰等方法驅使孩子返回到學習中。這一過程對于他來說同時會產生“痛苦—恐懼—逃避”的念頭,于是孩子會產生很大的抗拒力。因此,督促孩子學習的有效方法是,在其學習中,加入神秘、新奇、挑戰(zhàn)、比賽、好玩、能輕松完成等元素,由形式中的樂趣帶動他更喜愛學習本身。
●學習不是吃苦
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得學習就一件苦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中有樂趣,也是“苦中作樂”等。如果家長的信念是讀書學習本來就是枯燥無趣的。孩子自然也會接受這種信念。在價值上,如果告訴孩子學習是為了一些未來長遠且渺茫的價值,如將來找份好工作等等,這樣難以對孩子產生推動力。
如果孩子在學習中有愉快的體驗,學到新知識,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有機會將學到的東西運用起來而得到贊許,他會有成功的感覺更自信,也便有更強的學習動力。
●減少學習中負面的情緒聯(lián)結
若孩子每次想到讀書學習就自然有一份負面的感受,他是難以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如孩子寫作業(yè)不一定每次都有擔心受怕的消極情緒,但父母經常指責、打罵,時間一長,這種消極情緒就和寫作業(yè)連在一起。越不愛寫作業(yè)越被打得厲害,越被打得厲害越不愿寫作業(yè),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負面的感受如果繼續(xù)加深,孩子會更想逃避,對考試甚至上學都產生抗拒或恐懼。
除了多給孩子肯定、鼓勵和支持外,還需要幫助孩子改變內心讀書學習的感受,如做作業(yè)前都使孩子進入一個正面積極的狀態(tài)之中。將學習與良好的情緒建立聯(lián)系,他會感到學習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逐漸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