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用戶的需求,是貫穿整個創(chuàng)業(yè)的路徑。
確認用戶的需求是什么,是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創(chuàng)業(yè)需要警惕的誤區(qū)非常多,有一些甚至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正確,但稍一不慎,滿盤皆輸。
那么,這些誤區(qū)到底是什么呢?
誤區(qū)1.只要我的產品足夠好,就肯定有人用
這個看法有個問題是,產品的出現是一定要解決什么問題的,用戶沒有問題,產品就不應該出現。
比如說,你看到大街上有很多胖子,然后就建了個健身房,還定了最合理的價格,找了最好的教練,然后這些胖子就會來健身嗎?不會,你去問胖子,他們會說,我胖是因為懶,而不是健身房不夠好,你修再好也沒用。
再比如,有人做了個新的微信,界面比現在的微信更精美,安全性更好,還更能幫你省流量。但是大家一定不會去用,因為現在的微信用起來沒遇到什么問題,莫名其妙地換到新微信上,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并不是做一個完美的產品,就一定有人用。
誤區(qū)2.市場火、用戶多,產品就能行
“因為市場很火,用戶也很多,需求很大,所以我的產品肯定能行?!?
市場很火,只能證明這個方向很好,但是具體要面對市場中的哪些用戶?要解決他們遇到的什么問題?他們的問題反映出來的需求是什么?什么功能能滿足這些需求?怎樣的產品能實現這些功能?
這些問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從問題到產品的邏輯鏈條必須是很完整的,一旦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就沒人用。
比如說,農業(yè)領域有很多O2O項目,在日常生活里,農民們也確實有很多低效的場景可以解決。但是,要讓農民都能熟練地用APP,就現在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有些幫用戶境外旅游的應用,雖然它們功能邏輯都很清晰,但是,想實現一個旅游方案,在現實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當地的資源怎么協(xié)調?在它們的政策上會不會有風險?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并不是只要市場需求火,你就很容易成功。
誤區(qū)3.滿足用戶越多越好
很多人習慣性地覺得,服務就是要一條龍,或者是大雜燴,雖然眾口難調,但我東西多啊,總有一款適合你。
比如有人想做個足球運動的APP,上面要有比賽實況,要有約球平臺,要有售票功能,要有買球商城。你如果問他,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呢?他會說,我滿足的核心需求,是足球愛好者的所有需求,缺一個都不行。
其實,產品涉及的需求太多了,反而證明沒有哪個是重要的。好的產品總是有特性的,就算砍掉很多功能,也不影響它的核心價值。就像微信去掉朋友圈照樣可以用,知乎把收藏夾取消,也不會影響大家在上面分享。
那么,面對這些誤區(qū),我們應該怎么避免呢?
我們可以在做產品之前,縷清所有的邏輯。有些需求分析,從邏輯上就沒有合理性。
比如,如果你想做家教O2O,但你只是發(fā)現了這個行業(yè)的一些零散問題,比如學生沒有地方看老師的信息,學生不知道大家對這個老師的評價怎么樣,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第三方擔保之類的,這些零散的問題是構不成通順的邏輯的。
學生的需求要跟老師的需求掛鉤,這才是基本的邏輯。
曾經有人想通過補貼和獎勵的方式,先把老師吸引過來,然后再通過方便的打卡、電子教程這些優(yōu)點,把學生吸引過來,這樣,平臺上兩種人就都有了。
但是這樣就很奇怪,因為老師的好處是平臺給的,學生的好處也是平臺給的,這樣的平臺怎么能持續(xù)發(fā)展?
正確的邏輯應該是,所有人在你的產品上,需求都能互相得到滿足。你看在打車平臺上,司機賺錢,乘客獲得服務;在直播平臺上,主播獲得打賞,觀眾獲取知識和快樂,這些都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