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設(shè)計產(chǎn)品和品牌時,不光要考慮“如何極致地提告性能”以及“如何提高用戶體驗”,更是要考慮“我的產(chǎn)品給用戶帶上了什么定位?”
如果產(chǎn)品沒有給用戶帶上正確的的定位,即使產(chǎn)品體驗很好,也往往難以銷售。
比如“零度可樂”花費很大力氣宣傳“無糖和減肥”,但是這樣的宣傳當時在美國沒有多少正面作用,因為它給喝這個可樂的人戴上了一頂他不想戴的定位“我是個胖子”。
嗯,即使你真是個胖子,你也不好意思在公共場合下使用減肥類的東西來強化這個印象吧?所以如果說“無糖更健康”可能就好了,畢竟“我看重健康”比“我是個胖子”這個定位更好。
劉墉寫的《我不是教你詐》中曾經(jīng)提到過“送禮”的例子:
有個學生參加完喜宴,打包回寢室給自己的室友當宵夜。結(jié)果室友當場翻臉,把食物狠狠摔在了地上。
如果這個宵夜也是一個“產(chǎn)品”,那么它的功能屬性是很好的,但是卻給它的用戶帶了一個不好的“定位”
所以如果在不改變產(chǎn)品的情況下改變這個“定位”,就會好很多—“晚上東西沒吃飯,能幫忙一切解決了不?”
再比如為了減少公眾吸煙,政府強制要求在每個香煙包裝上印上“吸煙有害健康”,甚至香港的香煙都印上“吸煙可致陽痿”,但是這樣真的非常有效嗎?
我覺得與其關(guān)注“功能”,不如關(guān)注“定位”:直接印上“呵呵,吸煙的人真土鱉”,然后配上一個美女嘲笑一個穿著邋遢的吸煙者的照片。
尤其在中國,我覺得這樣比不斷強調(diào)“吸煙有害健康”有效多了—當青少年們不再覺得吸煙是“酷酷的”行為或者“男子漢氣概的表現(xiàn)”,他們自然會減少嘗試吸煙的可能性了。
所以很多時候,你的目標對象沒有接受你的產(chǎn)品、善意的禮物甚至某個“解決方案”,并不是因為它們本身不夠好,而是因為你沒有給他們提供一個好的“定位”—正面促進他們的自我概念。
而這樣的“定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比如有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人拿著冒牌包在商場中轉(zhuǎn)一圈,然后讓她們回來參加測試。發(fā)現(xiàn)相比沒有拿冒牌包的對照組,她們作弊的比例大大增加。
這是因為“拿冒牌包”的行為改變了她們的自我概念,在她們自己內(nèi)心中給自己戴上了“我是一個喜歡欺騙的人”這樣的定位,然后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她們也更加傾向于作出符合自己“定位”形象的行為—也就是作弊。
所以任何產(chǎn)品在一定形式上都會成為一個人的某種符號、象征,成為這個人個人形象的某種代表,給這個人戴上一個展示其自我概念的“定位”。
感謝您看了這篇文章,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可以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想了解更多可以微信搜索“秦緒文”,也可以直接加我的微信(qinshituan),這里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