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米歇爾設(shè)計了一個“自控力”實驗。在實驗之前米歇爾找來10名年齡不等的孩子,讓他們坐在一個教室里,然后米歇爾把一些糖果平均分到每個孩子手中,并告訴他們“我現(xiàn)在有事要離開一會,你們可以吃糖果,但若等我回來再吃的孩子還會額外再獎勵一塊?!闭f罷便離開教室,走進監(jiān)控室開始觀察這些孩子的表現(xiàn)。
從監(jiān)控中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在米歇爾剛離開教室后就迫不及待地把糖果塞進嘴里,還有的孩子等待了一段時間后,最終還是沒忍住,只有極少數(shù)的孩子等到了米歇爾,拿到了第二塊糖果。
14年后米歇爾再次找到了當時參加測驗的那些孩子,發(fā)現(xiàn)當時成功抵住誘惑的孩子在學業(yè)上成就非常突出,而且做事時的專注力也非常高,抗挫折能力也比較強,而那些沒抵住誘惑吃掉糖果的孩子,成績偏差,甚至還學會了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性,性格易怒無常,不易滿足,幸福指數(shù)非常低。
這個實驗非常有力地證明了自控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何其重要,自控力是一個人意志力的體現(xiàn),也是謀取成功、達成目標的重要能力之一,越是善于控制自己情緒與行為的人,越能抵抗住外界的誘惑,從而堅持到最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
1、幫孩子找到興趣點
興趣是孩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由于孩子的年齡小,認知能力發(fā)展不成熟,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尋找自己的興趣,帶著興趣去做某件事遠比漫無目的更有成效,這種興趣會驅(qū)使孩子自覺地制定實施計劃,并且愿意去堅定執(zhí)行,這樣才能離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越來越近。
2、制定規(guī)則,建立信任
現(xiàn)在的孩子是要什么有什么,若家長一昧地滿足,孩子就無法自控,例如孩子吃零食,若孩子有在飯前吃零食的習慣,那么這時候家長就要提前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飯后才能吃,若能遵守還可以適當?shù)乜磿簞赢嬈?,并要求雙方共同遵守約定,家長和孩子都要說到做到,若孩子執(zhí)意要在飯前吃,家長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不遵守規(guī)則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這樣孩子慢慢就學會了通過克制而拿到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
3、換種表達方式,給孩子合理設(shè)限
如果一個孩子能接受被限制,那么也就說明這個孩子學會了實行自我控制。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家長的表達方式不但不會起到有效的作用,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是禁止的越要去做。例如當孩子在外面玩耍不想回家時,家長總是會威脅孩子“再這樣,永遠都不要出來玩了!”采取威脅的方式讓孩子服從指令,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受到尊重,相反還會模仿家長發(fā)脾氣的語氣和口吻。家長不如換種表達方式,如“你如果現(xiàn)在回家,媽媽會給你一個小驚喜!”這樣孩子不僅樂于接受,而且學會了自我控制。
4、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和對待事情的處理方式無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會模仿父母的情緒、態(tài)度、行為,作為家長在孩子面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然,如果實在扛不住,也可以有節(jié)制地表達自己的委屈和無奈,真實的總比虛偽的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要想孩子形成良好品格,必須依靠強大的自控力并堅持下來,孩子自控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是需要家長和孩子長久配合和努力才能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