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易中天講師,易中天聯(lián)系方式,易中天培訓(xùn)師-【中華講師網(wǎng)】
著名作家、歷史學(xué)家
46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易中天:我讀先秦諸子(四)
2016-01-20 77750
我讀先秦諸子(四) 七 讀莊得慧 再說讀莊。 和老子一樣,莊子也講“無為”。但老子的“無為”,其實(shí)是“無不為”。至少,也是“有所為”。只不過在老子看來,要想“有所為”,必先“無所為”,或者裝著“無所為”。因?yàn)榘凑绽献拥霓q證法,物極必反。矛盾對立的雙方,總是相互轉(zhuǎn)化的。誰笑在最后,誰就笑得最好。所以,你要收斂,就先張揚(yáng)(將欲歙之,必固張之);你要弱化,就先強(qiáng)化(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你要廢除,就先興起(將欲廢之,必固與之);你要奪取,就先給予(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總之要反著來(《老子·三十六章》)。反正你越是想得,就越是沒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皼]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昂笸恕钡绞裁闯潭?,就能“前進(jìn)”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梢娎献拥摹盁o為”,其實(shí)是“有為”,而且是“大有作為”。它甚至不過是重拳出擊之前的收回胳膊。這正是歷史上那些“有為者”反倒特別喜歡《老子》的原因。 莊子的“無為”,卻是“真不做”。莊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門來的功名利祿拒之門外。有一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這故事記載在《莊子》的《秋水》篇。這故事說,有一天,楚國兩位大夫千里迢迢來到濮水(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找到正在河邊釣魚的莊子,請他出山為楚國卿輔,說是我們大王想把國境之內(nèi)的事麻煩先生了!莊子沒有直接回答,一邊繼續(xù)釣魚,一邊頭也不回地問:聽說貴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了。貴國大王寶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廟堂之上,有這事吧?那么請問:作為一只烏龜,它是寧愿去死,留下骨頭享受榮華富貴呢,還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呢? 兩位大夫異口同聲地說,當(dāng)然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了。 莊子說,二位可以回去了,我會繼續(xù)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的。 這故事很多人講過,一般都理解為莊子的清高。其實(shí)莊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徹。也就是說,作為哲學(xué)家,莊子想明白了兩個問題:世界上什么最可寶貴,什么最有價值。什么最可寶貴呢?生命。什么最有價值呢?自由。這兩個問題合起來,就可以表述為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于自由。 我認(rèn)為,這就是莊子哲學(xué)的核心。莊子一生,也在實(shí)踐著他的哲學(xué)。為了生命和自由,莊子把很多問題都想得很開,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說,在孔子那里極為重要的“名”,在莊子這里就無所謂。他甚至假借老子的話說,你管我叫牛,我就跟著你把自己叫做牛;你管我叫馬,我就跟著你把自己叫做馬(《莊子·天道》)。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用,甚至沒有用更好。在《人間世》篇,莊子講,有一棵樹,奇大無比,許多人都去看它(觀者如市),只有一位大木匠不屑一顧,說這是沒有用的東西。晚上,樹就來跟他說話,說我要是有用,豈不早就被你們砍掉了?正因?yàn)槲沂裁从枚紱]有,這才活到今天。這正是我的大用啊! 顯然,莊子看來,有名有用,都不如活著。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為了生命之外的東西去死,那就可悲了。為此,他連儒家極其推崇的“以身殉國”、“舍生取義”也予以否定。在《駢拇》篇,莊子說,歷來就有人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為了利益,士人為了名譽(yù),大夫?yàn)榱思覈?,圣人為了天下。這些人,事業(yè)不同,名聲也不同,但在違背天性傷害生命這一點(diǎn)上,是一樣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見,莊子把個體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甚至高于道德追求、民族大義、國家利益、社會理想。 那么,個體的生命為什么最可寶貴呢?因?yàn)樯翘熨x的,而自然的就是自由的。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所謂“道之真以治身”(《莊子·讓王》),肯定的都是那種天生、天然、天賦的自由。 莊子的可貴正在這里,莊子的問題也在這里。在那樣早的一個時代,莊子能夠切身體會到人的“不自由”,并對這“不自由”進(jìn)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貴的。但將自由歸于自然,則是他的歷史局限性。他不知道,自由從來就不是天賦,而是人權(quán);它也從來就不屬于自然,只屬于人類。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這就是人所獨(dú)有的“自由意志”。正因?yàn)槿擞小白杂梢庵尽?,他才能進(jìn)行選擇。比方說,為了民族、國家、他人,放棄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孟子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見義勇為、赴湯蹈火、為國捐軀等等,并非如莊子所說,是對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這些行為乃是出自當(dāng)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選擇,那么,就正是對自由的肯定。在這里,“自由意志”這四個字,是極為重要的。 當(dāng)然,我們不能以這樣一種現(xiàn)代觀念來苛求古人。而且,由于莊子是那樣地注重人的個體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學(xué)便充滿了聰慧和靈氣,讓人讀后心馳神往,久久不能望懷。我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觀點(diǎn),莊子哲學(xué),是可以看作美學(xué)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莊子的思想,也在后世變成了一種與老子不同的生存智慧──藝術(shù)化生存。至于莊子方法論的問題,則早在戰(zhàn)國末期就已經(jīng)有人看出來了,這個人就是荀子。 八 讀荀得自強(qiáng) 荀子把莊子方法論的問題歸結(jié)為一句話:“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這話,是在《解蔽》篇說的。作為戰(zhàn)國時代晚期的思想家,荀子的著作明顯帶有總結(jié)的性質(zhì)。其《解蔽》篇,則將對前人思想的總結(jié)和批判,上升到了方法論的高度。所謂“解蔽”,也就是破除片面性。所謂“蔽于天而不知人”,就是只知道自然,不知道社會。這對于莊子,可謂一針見血。不過在我看來,按照荀子的邏輯,孔、孟也有片面性;而孔、孟的問題,則正好與莊子相反,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只講社會,不講自然。 好在荀子幫儒家補(bǔ)了這一課。與《論語》、《孟子》不同,《荀子》談到了自然(天),而且在《天論》篇集中討論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天人之分)。荀子認(rèn)為,自然是自然,社會是社會。自然界有自己的規(guī)律(天行有常)。這個規(guī)律,不因?yàn)閳蛩炊嬖冢ú灰詧虼妫?,也不因?yàn)殍罴q而不存(不以桀亡)。也就是說,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天不會因?yàn)槿藗兣吕?,就沒有冬天了;地不會因?yàn)槿藗兣逻h(yuǎn),就不再廣闊了;君子不會因?yàn)樾∪顺吵橙氯?,就停止行動了??梢娮匀挥凶匀坏姆▌t,人類有人類的規(guī)范。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與自然界沒有關(guān)系。日出于東,月落于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無論是禹當(dāng)家,還是桀掌權(quán),都一樣。國家的治亂,天下的興亡,與自然界有什么關(guān)系呢?既然沒有關(guān)系,那就不必受制于自然,也不必拜倒在自然的面前。只要加緊生產(chǎn),厲行節(jié)約,天就不能讓我們貧窮;只要豐衣足食,動靜守時,天就不能讓我們生?。恢灰裱?guī)律,堅(jiān)定不移,天就不能讓我們倒霉。總而言之,天不可畏,事在人為。 這就是十分難得的科學(xué)精神了。從這一科學(xué)精神出發(fā),荀子提出了又一種人生智慧: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奮發(fā)圖強(qiáng)。荀子說,一個君子,看重的是屬于自己的東西(敬其在己者),從來就不憑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賜(慕其在天者),這才天天向上(是以日進(jìn)也)。所以,他在《榮辱》篇提出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的觀點(diǎn)。這樣一種觀點(diǎn),在大約形成于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的《易傳》中,就發(fā)展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可以說,深受《荀子》影響的《易傳》,用這樣一句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中國人的話,為先秦諸子的思想劃上了一個閃光的驚嘆號! 現(xiàn)在,可以總結(jié)一下我讀先秦諸子的心得體會了。我的體會是: 讀孔子見“惻隱之心”,得“仁愛精神”; 讀孟子見“浩然之氣”,得“義勇精神”; 讀老子見“玄妙之智”,得“辯證精神”; 讀莊子見“通透之慧”,得“超脫精神”; 讀墨子見“身體力行”,得“實(shí)踐精神”; 讀韓非見“直面人生”,得“現(xiàn)實(shí)精神”; 讀荀子見“事在人為”,得“自強(qiáng)精神”; 所以這些加起來,就是先秦諸子的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的不朽精神!一個人,如果能有孔子的“仁愛”,孟子的“義氣”,老子的“明智”,莊子的“聰慧”,還能夠像墨子那樣“身體力行”,像韓非那樣“直面人生”,像荀子那樣“自強(qiáng)不息”,那可真是了不得! 毫無疑問,這只是我個人的閱讀心得。它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系統(tǒng)的。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比方說,先秦諸子中,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而不宜提倡、應(yīng)該批判的內(nèi)容,就沒有提及。我的觀點(diǎn)是:第一,作為文化和學(xué)術(shù)的傳播者,首要任務(wù)是繼承和弘揚(yáng)經(jīng)典中寶貴的思想遺產(chǎn)。批判的工作,不妨留給專家們?nèi)プ?。第二,作為一般觀眾和讀者,沒有必要對先秦諸子作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各取所需。第三,先秦諸子博大精深。除極個別大師外,大多數(shù)人閱讀這些經(jīng)典,都難免管中窺豹以己度人。更何況我們讀經(jīng)典,原本就是為了獲得人生的智慧。人生是一種體驗(yàn)。人生的智慧是體驗(yàn)后的思考。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也只屬于自己。誰也不能代替別人去體驗(yàn),去思考。因此,閱讀經(jīng)典,不能替代體驗(yàn)。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而體驗(yàn)和思考,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去完成。這也就是我對第三個問題──“怎樣讀”的回答:自己讀,用心讀,讀出什么是什么。只要有所領(lǐng)悟,有所啟迪,就好。 謝謝諸位! (全文完)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m.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wù)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