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描述〗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和「凱利」提出和歸納了歸因理論,通過預測和評價人們的行為;從而可以對環(huán)境和行為實施有效控制。其中需要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進行因果解釋和推論;整個過程稱為“歸因模型”。
1、有果必有因
人們對自我的評價往往是高估自己的成績和貢獻,而低估自己對問題的責任。從行為者的角度出發(fā),推斷其行為意圖。
例如:
●對下屬——
有因:我是上級通常是正確的
有果:你們不聽從,因而問題出現(xiàn)了
●對自己——
有因:我的學識和能力OK的
有果:出了問題,顯然是外部情況造成的
解讀:
若把問題的發(fā)生推在客觀上,顯然是不負責的;推在“運氣”不佳上,也不是好的表現(xiàn)。從崗位(職位)出發(fā)沒有錯,問題是主觀與自我作出判斷,還是從客觀事實上找出原因的問題。
〖學習啟示〗
尤其作為一個管理者,若把“有果必有因”用當習慣的作風時,可以想象其下屬是怎樣的看法?不僅僅反映出態(tài)度且是品格的評鑒了。
2、單因與多因線索
● 單線索歸因:是依據(jù)一次觀察就能做出歸因。
● 多線索歸因:是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做出推斷。
解讀:無論是單線索歸因還是多線索歸因,個體行為的歸因總是涉及三個基本因素。工作中您對什么是一次性觀察呢?哪些方面或環(huán)節(jié)又是多次性觀察呢?
〖學習啟示〗
工作中的主觀判斷,往往叫做“武斷”,三個基本因素分析才是客觀判斷。HR管理中有“關鍵事件法”(一次)和“行為觀察量法”(多次)的不同考評和判別,關鍵在于其客觀性和尺度如何?
3、歸因三步曲
一般來講:評估個體行為并對其進行歸因可從三個角度出發(fā)——
● 一貫性:個體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行為是相對穩(wěn)定的(頻率較高)還是不穩(wěn)定的)偶然出現(xiàn))。
● 獨特性:個體在這一任務上的行為是否不同于其他任務中的行為。
● 一致性:個體在這一任務中的行為是否與其他人在此任務中的表現(xiàn)一致。
例如:
一名員工今天上班遲到了……
● 從一貫性著手——這名員工很少遲到,應是偶然的;可說是外因,反之是內因。
● 從獨特性著手——這名員工是否經(jīng)常自由散漫,是的,便是內因,反之是外因。
● 從一致性著手——所有經(jīng)過相同路線上班的員工都遲到了(包括他),應是外因。
——所有經(jīng)過相同路線上班的員工都時準,唯有他遲到;則是內因。
解讀:
歸因三部曲不是抓立的,對他們進行組合評價時,也就發(fā)現(xiàn)員工的許多行為和表現(xiàn)出處;都可從內或外找到歸因的理據(jù)。
〖學習啟示〗
觀察和評價員工,通常是看其行為是經(jīng)常性和還是偶然性的;從歸因角度,個人能力和努力是內部歸因,即個人原因,但應結合崗位任務和工作情景來解釋更為客觀些。
4、對照三梭
鏡
在企業(yè)中,當強調管理者與員工之間行為的差異性,并且這些意(偏)見在管理或考評員工時會明顯出現(xiàn)。
情景一:
當業(yè)務員的業(yè)績不佳時,主管傾向于將其歸因于下屬的懶散;而不是首先考慮客觀和外在條件影響……
情景二:
當生產(chǎn)員工經(jīng)常出現(xiàn)操作上的問題,造成質量不穩(wěn)定;主管也會將其歸因為素質差和不聽從訓導,而不是更多從其他原因尋找等。
解讀:
現(xiàn)實中,偏見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判斷,甚至作為上級的往往會通過操縱人評價和歸因,抬高自己或把責任往下推,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基本歸因偏差”。
〖學習啟示〗
所謂“對照三梭
鏡”是期望學習者從多角度去分析和參照,而不是僅僅從主觀評估上作出判斷。特別是作為一個管理者,更應時常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