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德魯克管理經(jīng)典中,先生曾經(jīng)說過要學會有計劃的放棄,一直沒有太深切的感受。最近一些事情讓我偶有感觸。
太多的想做的,需要做的,可以做的事情,當你一個不注意就都會涌入,然后消耗掉你所有的精力和時間,讓你都沒有時間去考慮放棄,只是一味的覺得累。我又回到了2007年前創(chuàng)業(yè)的那段時間,做不完的事情,考慮不完的事情,總是在堅持,不放棄。幸好,突然病了,什么都做不了了,才有了空去考慮,我為什么要做這么多事,哪些是需要放棄的。
放棄的依據(jù),還是要從自身當下出發(fā),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結合我自身情況,最重要的是學佛和與業(yè)緣近的人處理好關系。至于做些什么事情來證明自己,其實是不算重要的了。想起時間管理中第二象限的管理辦法,最近已經(jīng)忘了這個原則,而隨著自己的興趣和隨著他人的要求隨波逐流了。慚愧啊。
從今天起,學習有計劃的放棄。
事情的動力來自三個部分:
1、我不得不做,收入的需要、責任等
2、我喜歡做,內在的驅動力-興趣
3、利益他人,我愿做愛做樂做。
這三者的層次是不同的,也許和職業(yè)、事業(yè)、命業(yè)是相對應的吧。用這三個原則來對照自己面臨的選擇,我才發(fā)現(xiàn),有的事情都不屬于這三類,也就是說其實做的還無理由,這是多么純粹的無明啊。